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随着其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的广泛深入,与心脏舒缩功能障碍相关的心脏纤维化,心脏重构过程日益受到关注。心梗后的心脏纤维化及重构存在一系列复杂的分子信号通路激活,细胞结构,表型及功能的改变。这些变化主要包括:心肌细胞肥大,凋亡,坏死,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胚胎基因及蛋白质的再度激活,从而导致心脏发生结构及代谢的重构。不具有自律性、传导性及收缩性的成纤维细胞大量产生是心功能受损及心脏纤维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尽管如此对于成纤维细胞产生的分子机制尚不广泛。近年研究表明,成纤维细胞可由器官中固有的成纤维细胞产生,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在一定病理及分子、体液条件下被激活,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nmal transition, EMT)机制,可产生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这是器官纤维化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Elisabeth等在2007年首次发现了小鼠心梗后心肌纤维化过程中同样存在EMT事件,并阐明了心肌纤维化中的EMT事件通过TGF-β1及BMP7触发及调控。但是,在心脏纤维化中的EMT事件发生过程中,究竟有哪些下游信号分子能够降低细胞极性及粘附作用,促进上皮表型的细胞发生迁移及转化?其中哪些信号分子起主导作用?这些问题仍不明确。因而,本课题以心肌梗死小鼠为模型,首先研究小鼠心梗后纤维化病理过程成纤维细胞产生及纤维化形成的形态学变化。后通过Real-Time PCR及免疫荧光显色观察EMT重要的转录因子及信号标志—Snaill, Slug, twist, viminten, E-cadhernin的mRNA及蛋白趋势,并同时检测心肌成纤维细胞标志性蛋白periostin的mRNA及蛋白趋势。两相对比,发现Snaill与periostin之mRNA及蛋白趋势协同性最一致。遂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ting蛋白印迹法验证两者趋势之一致性,并通过进一步观察Snail1与periostin的共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Snail1在心梗后2型EMT事件及心脏纤维化中的角色。方法:(1)第一部分:通过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术式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并以术后心电图,肌钙蛋白测试卡条联合判定建模是否成功。所得心脏标本经Masson染色于显微照相系统下行病理观察。(2)第二部分:以小鼠心梗模型为基础,通过Real-Time PCR及免疫荧光法检测EMT重要的调控转录因子Snaill, Slug, twist,上皮表型标志蛋白E-Cadherin,司质细胞标志波形蛋白vimentin,以及心脏成纤维细胞标志物骨膜蛋白periostin在小鼠心梗后14天内的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时空表达模式。(3)第三部分:根据第二部分实验结果,在定性定位的基础上,通过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定量验证Snaill与periostin蛋白表达趋势,并通过免疫荧光三标及激光共聚焦显微图像融合观察两者共表达情况。结果:(1)实验小鼠共计30只,建模成功计19只,建模成功率为63.33%,其中,小鼠死亡的主要原因分别为:肺损伤(16.67%),失血性休克(10.00%),麻醉复苏失败(6.33%)及感染等其他因素(3.67%)。Masson染色示小鼠心肌梗死后病理变化提示,小鼠心肌梗死后2周内,在结扎血管周边区逐步发生心肌紊乱,炎症反应,胶原纤维产生、扩大及梗死面积的初步确定。(2)转录因子Snail1, Slug, twist均在小鼠心梗后激活,其中,Snaill在小鼠心梗后2周内在梗死区持续性激活,Slug及twist在小鼠心梗后7天内在梗死区亦有激活。E-Cadherin在心梗14天下调,vimentin在心梗后14天上调。Periostin在小鼠心梗后持续性升高,其表达趋势与Snaill最为接近。(3)蛋白定量验证Snaill与periostin在小鼠心梗后14天表达趋势与荧光光密度计数基本吻合。同时,在心梗后7天,Snaill与periostin(?)共定位于同一个间质细胞。结论:小鼠心梗14天是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梗死区范围确定的关键时间窗。Snaill, Slug, twist均在心梗后在心梗区被激活,其中Snaill在心梗后14天参与调控心梗后早期心肌纤维化过程中的EMT事件,Slug及twist可能起协同作用。Snaill是心梗后药物干预心室重构的潜在的重要的分子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