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我国对主体性教育理论及素质教育研究不断深化,使得人的主体性成为现代人的最主要特性。学生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主体,高校在进行主体性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的培养,实现学生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思想品德素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主体性德育研究日益引起关注,本文试图从德育过程各个要素的有效组合上探讨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的系统建构,为主体性德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有启发性、前瞻性的参考价值,以期待形成一种教育合力,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论文第一部分解读主体性德育,理清了主体、主体性和主体性德育的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对主体分类、主体性特征和主体性德育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论文的第二部分对主体性德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进行阐述。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是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理论基础;主体性教育理论是实施主体性德育的直接理论来源;西方主要德育思想为主体性德育提供了合理论据。实施主体性德育是德育自身规律、当代社会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论文第三部分针对主体性德育模式存在的高校德育目标过于全面、忽视学生内在需求、重管理轻德育教育、方法陈旧、内容实效性不高等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论文第四部分针对高校主体性德育现状,力图从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构建原则、构建模式提出完善的建议。为了实现高校德育现代化,要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坚持整体性、科学性、发展性和实效性原则。努力营造和谐的主体性德育氛围,优化师生情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主体性德育模式构建创造条件。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育人、党团组织的带动育人、丰富多彩的活动育人、自主管理的内在育人、因材施教的心理育人、环境熏陶的外在育人等六个方面建构主体性德育模式,使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各个方面都达到现代化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