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孝”是中国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在思考孝道时仅停留在当如何“孝人”的层面,却难见如何在有关课题上突破思维与心灵的捆绑,跨入“孝天”(与形上的关系)的境界,从而在孝亲的心灵与实践上加添心力与动力。孝或不孝,其核心因素与人性私欲或解脱或捆绑密切相关。 学界当寻求在信仰与文化上自省和蜕变,以“天”为中心,并汲取中华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精髓,以孝所蕴含的爱,去饮水思源,领受并回归至至高源头的公义与大爱,让生命重生,文化更新,家国复兴。然而,以经文进行孝道对比,以及与本文主题及其论述角度相关的超然性、创先性与超越性的论文,于今仍罕得一见。 本论文乃分别阐述东西两孝道的内涵,并理出相关重点与思考领域,然后以所综合的东西亚孝道内涵与崭新定义为尺标,进行分析、论证与对比。具体经卷对比乃选用摩西五经以及新约核心经卷福音书的耶稣语录,其相应的儒家经典则为《周易》、《礼记》、《论语》、《孝经》四经。 摩西五经的内涵可用“拣选、应许,归、信、孝”七字概括。其历史故事延续至曾道成肉身、成为历史人物的耶稣身上。耶稣为世人摆上生命,圆满成就并立下大爱的典范与大孝的崭新定义。 儒家四经的孝道可如此归纳:人当谦卑、降服于浩渺天空背后的无限源头与大能,学效爱天爱人,爱戴双亲。因此,人当凭“礼”所当有的奉献心(甲骨文中“礼”原意),来到生命源头寻求天人合一,让大道运行(参“礼运第九”);另一方面,若国难当前当赴难就义,其义乃大于孝亲之情(参“郊特性”)——天下为公也(参“礼运第九”)。 综合两经内涵,可憧憬东西孝道结合的美景:谦卑面对创造浩瀚宇宙的无限源头与大能,并领受特别启示者、道成肉身的祭品,向天献上生命,以公义与爱归顺、信从之,从而孝从地上的双亲,进而迈向修齐治平的境界(《礼记》四十二篇)。论文以此综合内涵为尺标,针对东西孝道作宏观分析和论证。 圣经乃建基于历史,圣经讲的是“祂的故事”(History),希伯来人在历史中认知了天父,并学习孝天孝亲。天父道成肉身成为人,以父的本质做子的样式,为世人立下全然顺服天父的榜样,把生命献上成就大孝精神。因着上帝是耶稣的父,信靠耶稣的人即可归回至父那里,其父也是信徒的父。回归并孝从天父者,必然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学习走大孝天路。儒家先师孔子所信仰的“天”即是至高上帝。与西亚孝道不同的是,孔子在普通启示下,所认知的上帝是难以企及的上帝,而非可呼唤之为“阿爸父”的上帝。 天父观涵盖了摩西五经的内涵:拣选、应许、归、信、孝;天父与子民的互动,可追溯至第一因——天父;上帝既是父,子民回归其父乃天经地义。五经内涵可进一步概括为“父、归”两个字。 孝在中国文化里不仅是局限在“善事父母”的层面上,孝也是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从宗教与哲学角度看,孝具有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的宗教意义。同时,孝具有内发、自然的至诚之爱,成为传统社会与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精神基础。中华文化以儒学为中心,儒学的主要精神是仁学,而仁学的精神则是由孝道出发,因此孝道可谓中华文化的核心。 儒家的孝道以其方式解决了人之所源、所归、所续的问题,与天父观所涵盖的摩西五经内涵对比,有神似处亦有相异处。神似处是:源、归、续的本质是追求“回归与永续”,与五经所寻求“父、归”有相似一面,其相异处则是前者“有父有归”,后者则“有归无父”。 今日吾人当谦卑进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处境中,去关怀同胞,并与之携手更新文化,践行孝天孝亲祝福家国之道。 本论文中西孝道对比虽以两经互读与互释为终结,但也是今后东西孝道交流与学习的崭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