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国农村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实践经验,自改革开放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20世纪90年代“三农”问题提出再至新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农村发展越来越呈现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新面貌,特别是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农村电子商务活动并形成了大量的“电商村”,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而且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并深刻展现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新路径的巨大潜力与活力。本论文立足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大背景,以马克思主义城镇化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国家城镇化理论的合理因素,以广东省揭阳市军埔电商村为实证,从多个维度分析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型路径。微观上,运用实证研究法,以军埔电商村城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梳理军埔电商村产生及发展状况,归纳出当地政府推进电商村建设的主要举措及其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揭示电商村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鲜活地证明了这是“互联网+”背景下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一条新的有效路径;中观上,运用比较研究法,将军埔电商村城镇化建设模式与其它几个典型的电商村(青岩刘电商村、丁楼电商村和德胜电商村)的城镇化建设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其城镇化建设新型路径在实践主体、发展动力及主要成效等方面的异同点;宏观上,基于经验总结和理论构建,从积极借鉴“军埔模式”的先进经验和地方政府应在“互联网+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积极作为两大方面提出构建“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新型路径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普遍性措施,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本文用实证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型路径——以军埔电商村为例的研究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来探讨。第一部分是绪论,分为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基本理论与概念界定,对马克思主义城镇化理论和西方国家城镇化理论做系统的归纳梳理,对文章涉及的“互联网+”、电商村、农村城镇化等主要概念予以分析阐释和概念界定。第三部分是“互联网+农村”:传统农村发展迎来新的契机。着重从“互联网+”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互联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新条件、“互联网+”为农村就地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等三方面展开论述。第四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内容,主要是时代的产物:军埔电商村城镇化建设实证研究,分别从军埔电商村的产生及发展状况、政府部门“劲推”军埔电商村建设的主要措施、军埔电商村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军埔电商村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等四个方面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第五部分是典型对比:电商村城镇化建设模式比较分析,简要介绍了青岩刘电商村、丁楼电商村和德胜电商村的建设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军埔电商村在实践主体、动力因素及实践成效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第六部分是经验与建议:“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型路径构建,主要从积极借鉴“军埔模式”经验和地方政府应在“互联网+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积极作为两大方面入手,一方面积极借鉴以“市”促“城”,推动协同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良性循环;产业要素聚集发展,推动就地城镇化;以人为本,实现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等“军埔模式”经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在“互联网+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注重树立科学发展的政府职能服务新理念;做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科学规划新设计;创新政府职能行使与政务工作新方法;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协同创新发展新机制;构建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农村电商治理新体系。第六部分是结束语,对全文研究主题进行了全面性、系统化的科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