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士绅阶层是一个伴随着科举制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他们的社会影响力最为突出的就是明清的江南社会,特别是苏州。本文着眼于清代士绅阶层对苏州古城空间特征演变所起的影响,从士绅阶层中的家族角度出发,选择苏州具有代表性的潘氏家族作为研究对象,从家族在苏州古城空间中的发展及产生的影响,推及由众多类似士绅家族所构成的士绅阶层对古城空间的影响研究。笔者希望能从建筑学的视角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士绅阶层是一个伴随着科举制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他们的社会影响力最为突出的就是明清的江南社会,特别是苏州。本文着眼于清代士绅阶层对苏州古城空间特征演变所起的影响,从士绅阶层中的家族角度出发,选择苏州具有代表性的潘氏家族作为研究对象,从家族在苏州古城空间中的发展及产生的影响,推及由众多类似士绅家族所构成的士绅阶层对古城空间的影响研究。笔者希望能从建筑学的视角出发,结合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加强社会阶层研究与城市空间研究之间的联系性。论文主体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提出目前关于家族研究和苏州城市空间研究之间存在着相对割裂的问题,明确以士绅阶层与苏州古城空间特征为研究对象,呈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确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明确士绅的界定及其发展过程,并论述代表性家族——两个潘氏家族的发展史以及清代苏州社会结构、古城空间结构与形态的大致情况。第三、四章主要研究潘氏家族和士绅阶层在古城空间上的影响,第三章从潘氏家族的角度出发,通过直接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就其对苏州古城空间特征发展的影响进行具体的论述。直接影响层面展开为居住空间、商业空间、休闲文化空间和社会福祉空间等方面;间接影响主要从文化基因的构成要素和不同方面的影响机制进行讨论。第四章进一步从士绅阶层的角度出发,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分析由士绅大族共同构成的士绅阶层与苏州古城空间特征发展的关系。第五章则是研究士绅阶层建筑遗产在当下古城空间保护的影响,虽然士绅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清代留下的士绅阶层建筑遗产依然影响着当下的古城空间保护,从宏观到微观三个层面对其价值研究、认知方式、保护策略和单体保护利用方式进行分析。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展望。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身体质量指数(BMI)与瞬时弹性成像参数受控衰减参数(CAP)、肝脏弹性测值(LSM)的相关性,及BMI对脂肪肝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来我院行FibroTouch检查9660例患者的TE参数及BMI测值,比较BMI与CAP、LSM的相关性,比较BMI在不同脂肪肝分组中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BMI对脂肪肝、重度脂肪肝的诊断效能。结
人口与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两大系统,二者的协同关系与空间特征变化是城市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进入内生性低增长阶段,如何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推动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人口均衡发展成为当前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苏州常住人口1274.83万人,服务人口超过1700万,经济进入服务化发展新阶段,人口系统与经济系统进入高级耦合阶段,但
土壤墒情即土壤的实际含水量,联系着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着植被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在农业、生态和环境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卫星遥感技术能够获得大区域的遥感影像,低空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时空分辨率高,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基于此,本研究结合无人机遥感和卫星遥感的优势,提供土壤墒情多尺度反演的建模方法,对研究区土壤墒情进行实时、准确监测,从而指导农作物精准灌溉、节约水资源。本研究以苏州市张家港地区冬小麦田为研究
水质表征一直是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基础。常规的综合性理化指标(如CODCr)能够定量表征某一类水污染物的浓度,但在指示水体的生物抑制效应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目前,以污泥活性变化为基准,开展水体生物抑制性评价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PN/A)颗粒污泥是以好氧和厌氧氨氧化菌(AOB和An AOB)为主体的全自养型生物聚集体,其具有脱氮活性高、沉降性能好和独特砖红色外观等特点,被广
英语是初中阶段重要的语言学科之一,新课标提出了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其为英语教学的改进和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业是英语教学任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自然也成为落实课标理念、改善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介绍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含义,阐述了初中英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作业的意义,并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有效设计与实施的原则和策略。
乡村建筑景观作为乡村聚落中重要的物质存在,与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不仅是乡村风貌的核心表现,更是乡村记忆的关键载体。但随着乡村建设发展中不断出现风貌趋同、特色流失的现象,乡村记忆产生了“破碎”与“断层”的问题,乡村“失忆”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何引导乡村建筑景观质量提升,保障乡村记忆稳定延续成为当今乡村建设中的重要现实课题。本文以苏州乡村建筑景观为研究对象,从记忆感知视角出发,对其
目的 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预防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2月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内瘘血流量、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生存质量评分以及依从率。结果 观察组内瘘血流量为(267.45±14.80)ml/min
我国在江南传统园林空间各个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为全面的成果,但在跨学科视角研究园林空间相对较少;对园林空间叙事性研究较为匮乏;当代园林空间营造方式缺乏多视角参与。园林空间承载着情感,并具有叙事的属性。本文以建筑叙事学为新的视角来研究江南传统园林空间营造的方式方法,通过对建筑叙事学理论与江南传统园林营造理论进行研读并类比分析,重新建立一种园林空间分析模式,构建起一套园林空间叙事语言系统。本研究从建筑
苏州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历史遗产丰富、文化根基深厚。陈从周先生曾说过:“建筑应该属于文化范畴。”温柔的水乡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人文精神以及精湛的建造手工技艺,成就并积淀了苏州地区丰厚且发达的传统建筑文化;与之相关地,发展成为“百馆之城”的苏州,传统建筑文化为当中的博物馆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与滋养,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往往是博物馆建筑设计者们的共识,而其中的传承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
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正由快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然而快速发展阶段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阻碍了发展阶段的转型,成为发展的头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我国也正在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两山理论”正是如此,推行绿色发展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本研究提到的“水乡地区”界定为水资源丰富的乡村地区。这是作者通过在浙江湖州、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