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构到重构——解读奈保尔的《世间之路》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dai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作家奈保尔,受到印度文化、西印度群岛文化、英国文化的多重影响。其作品多关注前殖民地的社会和历史。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奈保尔因其具有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而受到赞誉,也因其对前殖民地的严肃批评而饱受争议,甚至被贴上“东方主义”、“新殖民主义”的标签。  奈保尔后期的代表作《世间之路》是一部典型的混杂叙事作品,受到了东西方评论家的广泛好评。在文体方面,《世间之路》是一部融合了自传、历史研究、小说、回忆录等多种文体的作品。在叙事方面,奈保尔打破了时空限制,在过去与现实间随意穿梭,在不同地理空间中自由转换。  本文将以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为理论基础,解读在《世间之路》中,奈保尔如何解构帝国叙事主导的历史,指出殖民探险家对于殖民地历史的扭曲,以及近代作家对殖民地运动的误解。奈保尔通过重写拉雷的殖民探险、前殖民地独立前的黑人运动、拉美早期革命者米兰达的革命,重构他眼中的历史。本文还将以曼努埃尔和菲利斯为例,探讨后殖民社会的人,如何摆脱殖民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而重构新的身份。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将指出通过对于历史的重写,对于后殖民地人民的重新塑造,作家奈保尔也完成了从“殖民作家”到后殖民作家的转变。
其他文献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被公认为乔治·艾略特早期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一经出版,就被诸多评论家津津乐道。艾略特基于自己的家乡生活及其成长经历塑
为了避免利用稠密纹理可视化三维矢量场时造成内部结构遮挡及外部流模式的隐藏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噪声自适应采样的纹理平流方法。通过分析在三维矢量场局部区域运动模式上的相似性,自适应调整局部区域大小与点分布,在不同的视点条件下,充分考虑噪声样本点的距离及所在块对最终输出纹理的贡献调整噪声纹理的频谱,最终卷积合成平滑的流纹理轨迹。
随着国家对于高职教育重视程度的逐年增加和对于高职教育教育终极目标“培养职业化,技能化人才”的明确,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已不适合高职外语教育。本文以自主学习和建构主义的
要真正理解作家井上靖的孤独感,就不能不提到他孤独的人生经历。井上靖于明治四十年(一九零七年)五月六日出生在北海道的旭川。由于军医父亲就职地的变动,井上靖从五岁开始就一个
以2个耐热性不同的水稻品系N5和特青(TQ)为材料,在苗期对室内盆栽的2.1叶龄的水稻幼苗进行7 d的40℃高温处理,并测定水稻幼苗株高、干重、叶色、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及电导率
利用SILVACO软件的两个组件ATHENA和ATLAS对SAM结构雪崩光电二极管分别进行工艺仿真和特性研究.利用ATHENA模块得到器件的掺杂浓度分布和掺杂区域隔离.利用ATLAS模块对ATHENA
游荡原本意为无目的地闲逛,也并非是现代社会的独创性概念,但是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当行走从一种单纯的物理性运动变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游荡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游荡者
针对传统半桥LLC拓扑只在谐振点附近建模来进行变压器原边零电压开通(ZVS)条件分析,并以此设计谐振腔参数,导致LLC宽范围工作时其余模态不能保证一次侧MOS管零电压开通(Z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