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话作为汉民族的共同语,其确立与界定、方言基础与地域来源、历时发展与共时规范,等等,在学界一直备受关注。过去,限于语料搜集与统计的难题,有关普通话词汇基础的研究迟迟得不到展开,学者对其基础的讨论也多半停留在理论的分析与推测上,缺乏数据的有力支撑。近些年,虽然语料库的建立完善让学者们开始涉足普通话词汇的研究,但仍存在搜集语料数量有限且数据分析较为粗略等不足,对普通话词汇发展的认识也稍欠充分。故本文重新选定语料范围、设定比较标准,并梳理与普通话词汇密切相关的地域方言与社会方言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近年来出现的语言现象分析普通话词汇在发展上的特点,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以及规范时应注意的问题。 本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分三个时期回顾了前人对普通话基础的有关讨论和研究。总起来看,三个时期是前后相继,并且不断细化、深入的,从整个普通话的基础到其下子系统的基础,从地域方言到社会方言。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二:就地域方言看,普通话的基础是北京话还是北方话;就社会方言看,普通话的基础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争论将研究的深度层层推入,但也存在问题和不足——语料库的发展为普通话词汇的研究提供了便利,但据此展开的研究总有差强人意之处:语料选择方面、标准制定方面、综合分析方面,等。在前述回顾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首先界定了“普通话高频词”这一概念,认定它具有四方面特点,使用频率高、覆盖率广、范围可设定、时代性明显。然后就研究的需要确定了语料的来源与范围:研究地域基础,选用《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中前4000使用度高频词,《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中调查收录的全部词汇,即2645条词目在全国93个方言点中搜集到的词汇,并用《河北方言词汇编》中收录的词语作为北方话的辅助补充语料;研究语体基础,则主要选用《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 第三章,在语料确定并对其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设定语料之间比较的异同标准并开展大量的对比、统计工作。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普通话词汇的基础是北方话,但与北方话内部各官话区的远近亲疏关系存在差异,由近及远依次是北京官话,兰银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胶辽官话,晋语和西南官话;并且发现,就词汇来说,北京话并不是北方话的核心和基础。 第四章,先在梳理学者历来对口语和书面语关系认知的基础上,理性分析得出普通话的语体基础是书面语;后将在分析普通话地域基础时找不到地域来源的1992个高频词与《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一一对照,筛选出其中的外来词;然后再进一步筛选出反映当时经济、政治、科技的书面语言;最后得出结论:那些不见于地域方言的词语,大多来自社会方言中的书面语。 第五章,结合调查过程中发现以及近几年出现的语言现象总结得出普通话词汇发展的几个特点:中心稳定,外围活跃;学者们对来源的关注由地域方言转向社会方言;网络产生的新词新语多为带有口语色彩的书面语;新词新语更替的数量增加,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词(特别是字母词)正在融入普通话行列。继而从社会变迁、媒体推动、语言碰撞、主观心理四个方面分析特点产生的原因。然后,指出规范普通话词汇应有的态度:多观察,少干预,适时引导。 第六章为结语,对全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概括总结,指出本次研究的缺憾,并对未来的普通话词汇基础的研究做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