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2017年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春季黄-东海航次,应用自主设计并集成的适用于海表大气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和氧化亚氮的船基走航连续观测系统,该系统主要应用两台光腔衰荡光谱分析仪,首次在我国黄东海海域开展海表大气温室气体观测研究,弥补我国海域大气痕量气体观测的空白,对我国海洋温室气体观测研究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实验室测试结果显示,该系统对CO2、CH4、CO和N2O观测的准确度分别优于0.13μmol·mol-1、0.24 nmol·mol-1、1.4 nmol·mol-1、1.4 nmol·mol-1,精密度分别优于0.07μmol·mol-1、0.12 nmol·mol-1、1.7 nmol·mol-1、0.2 nmol·mol-1。实践证明,该系统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可获取高频率高精度海表大气CO2、CH4、CO和N2O摩尔分数数据,并基于实际观测工作,初步优化建立了相应的数据质量控制和处理方法,进行观测数据校正,从而获得具有国际可比性的观测数据。此航次观测结果显示春季黄海和东海海表大气中CO2、CH4、CO和N2O的摩尔分数范围分别为(409.5-526.9)μmol·mol-1、(1885.9-2085.6)nmol·mol-1、(111.2-607.6)nmol·mol-1、(332.1-342.7)nmol·mol-1,平均值分别为(421.7±5.6)μmol·mol-1、(1954.4±2.1)nmol·mol-1、(247.0±13.3)nmol·mol-1、(333.5±0.2)nmol·mol-1,四种组分摩尔分数时空分布特征相似。走航观测期间,将大气中六氟化硫作为一种示踪组分,开展了海表大气六氟化硫离散采样观测和实验室测定工作,航行期间共收集到20个离散样品,测定结果显示观测期间黄东海海域海表大气中SF6摩尔分数范围为(9.5—14.0)×10-12 mol·mol-1,平均值为(10.5±1.3)×10-12 mol·mol-1,总体呈现近岸高,离岸较远浓度较低的分布特征,其中东海东北部和西南部出现两个高值区域,而其他海域如黄海南部、东海西北部以及东南部海表大气中SF6摩尔分数较低并且分布均匀,和同期观测到的海表大气CO2、CH4、CO和N2O摩尔分数浓度分布特征几乎一致,通过后向轨迹模拟计算分析,两个高值区域主要受韩国和我国东南沿岸陆源气团短距离低空输送的影响。通过NOAA HYSPLIT模型将观测的四种组分分成10个不同源区,发现我国黄海和东海海域海表大气CO2、CH4、CO和N2O摩尔分数春季分布特征主要与我国东部沿岸地区排放有关,再通过不同源区每对组分摩尔分数摩尔比分析不同源区的特点。气团来自北京和上海大城市区域的情况下,观测到的ΔCO/ΔCO2比值相对较高分别为25.99和25.35,ΔCH4/ΔCO比值相对较低分别为0.18和0.14,表明在观测期间CO排放主要来自这些地区。气团来自黄海和东海海域观测数据摩尔分数增强比与同纬度NOAA Marine Boundary Layer(MBL)几种组分参比值的摩尔分数增强比比较发现,这两个区域气团中四种成分摩尔分数主要是区域排放混合的结果。来自上海和青岛的气团观测到的N2O摩尔分数相对较高,并且波动较大。今后可开展不同季节观测航次,进行更系统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