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是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的难题,尽管当今世界经济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但贫困不仅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消除,反而有日益加重的趋势。这一现象在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城镇表现得尤为明显。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贫困主要表现为农村贫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镇贫困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本篇论文是以经济转型为背景,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我国转型期城镇贫困及就业问题。论文的主要思路是:首先,分析了我国转型期城镇贫困的现状,本文分别从城镇贫困群体的界定、城镇贫困群体规模的估算、城镇贫困的特征以及城镇贫困群体的分布几个方面来进行的。通过现状分析发现,下岗、失业人员是目前城镇贫困人口最集中、最引人注目的群体。这部分贫困群体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都存在着不平衡的特点,他们的消费结构单一,身心健康状况堪忧。与此相对应,城镇贫困中两种类型的贫困是最主要的,一是失业型贫困,二是就业质量低引起的贫困。论文随后分别对这两种类型的贫困展开分析。在对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本文探讨了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大、产业结构调整这三者对就业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人数正相关,而城镇收入差距与城镇失业人数具有正相关。这一结果意味着在减少失业型贫困的政策措施上,不仅仅要重视在城镇内部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而且要加大对农村的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影响城镇居民的就业,达到扶贫的目的。对于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结构变动的关系验证的结果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非同步发展,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发展,具体讲,就业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而产业结构已经表现出向第二、第三产业倾斜的特点,这种滞后进一步加重了失业现象。在有关就业质量的研究中,论文通过7个维度(工资、福利、工作的稳定性、职业发展机会、工作-家庭平衡、劳资关系、公平和员工进谏行为)分析了目前我国城镇贫困群体就业质量的现状。结果表明,城镇贫困群体的就业质量很低,不仅仅表现在工资收入低,而且更主要的是没有完善的福利待遇,随时有被解雇的危险,职业发展机会由于教育和技能水平不高非常渺茫,经常加班加点,不能保持工作-家庭的平衡,劳资关系冲突严重,贫困群体自我感觉不公平且维权意识不强。文章还分析了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人口学变量、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就业质量会随着企业所在行业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另外国家的政策法规对就业质量也有促进和监督作用。最后,论文提出了相应的构建反贫困战略体系的政策建议,建议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展开。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1、将就业质量的分析引入贫困研究中。以前的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失业对贫困的影响,这属于就业数量的研究,而本文则全面考虑了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两个纬度对贫困的影响。2、本文论述的就业质量的7个维度(工资、福利、工作的稳定性、职业发展机会、工作-家庭平衡、劳资关系、公平和员工进谏行为)是在综合以前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本文提出的衡量就业质量的7个维度,不仅仅包括了贫困群体最关注的工资、福利等低层次的需要,也涵盖了对组织的参与性、工作与家庭平衡等高层次的需求,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就业质量的相关因素。论文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不足:1、由于数据的获得非常困难,因此,论文主要是依据历年的统计年鉴,对宏观因素如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对就业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微观方面对企业职工就业质量的研究,主要通过对以前学者的相关成果进行总结、比较和研究,并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由于资料有限,本文没有把影响就业的诸多因素整合到一个模型中,而只是单独的对各个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因此,回归系数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