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文化人类学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新时期以来(1977年——2014年)的“话剧演员文化”从史述、身份背景、生存方式、社会审美文化影响及表演美学的变化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论证。“话剧演员文化”从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是话剧演员“文化人”身份到90年代“边缘人”的社会属性、再到新世纪的“类艺人”的公众印象,我们看到以其“集体记忆形象”的转变为特征的话剧演员文化在文革结束后,随着社会的转型及戏剧的发展不断地变化着。追求究竟,本文从家庭出身、学历背景、地缘关系这三个方面对话剧演员身份背景通过大量案例的考证进行了研究和刨析。话剧演员的生活方式及其社会影响,作为话剧演员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本篇论文对话剧演员的生存状态分别从剧院、个人生活、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刨析。并对话剧演员中的“夫妻档”现象和话剧演员转行作导演、编剧的问题进行了描述和研究。对“话剧演员文化对社会审美的影响”方面从不同时代入手,阐述了演员对社会审美、审丑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对演员的生活方式在大众印象中的各种歧义,笔者从“职业特殊性”的角度,对演员在“多重人格”中的相互矛盾及产生的易冲动的情绪特征进行了诠释。并论述了“明星话剧”的产生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本章还针对当今公众心里“演员没文化”的问题,对北京人艺“学者型演员”及其对整个话剧界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从多发论证“文化素质”对一个话剧演员的重要作用。最后,本文对话剧演员在表演美学上的变化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现实总结;并对新时期以来演员“主体地位”的瓦解及“导演中心制”的建立这一问题进行了考证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