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五脏生理及病理特性和易象的内在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期以诸象互补互参方式,完善气-阴阳-四象-五行-八卦藏象模型,深化、细化现行教材的相关内容,使相关理论更加丰富及完善,更符合藏象学说的本来面貌,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也更加到位,亦为中医自身的内源性发展提供研究方式上的参考或启示。方法:一、文献检索采用电子出版物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以四象加至阴、八卦的内容为检索词,即以“阴中之少阳”、“阳中之少阴”、“阳中之太阳”、“阴中之太阴”、“阴中之至阴”五个主要检索词,和“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八个卦为主要检索词,检索出与五脏的相关文献;文献检索和录入由2人独立完成,对录入结果不一致的内容,进行原文献核对和校正,如有争议向指导老师求证统一,确认无误后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最后分别查找相关的原著对纳入文献进行核对校正。二、建立数据库分别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建立“阴中之少阳”、“阳中之少阴”、“阳中之太阳”、“阴中之太阴”、“阴中之至阴”四象加至阴与五脏,“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八卦与五脏相关的数据库,每个数据库分别按“类别书目”、“朝代(国别)作者”、“篇目”(分为“四象加至阴篇目”、“八卦篇目”、“文献内容”)录入,同时用文档按“类别书目”名称建立原文文档,进行原文献核对和校正;按“类别书目”、“朝代(国别)作者”、“篇目”、“文献内容”等汇总成“书目分析”、“篇目与内容分析”数据库,以进一步分析研究资料的特点和内容。研究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是以《黄帝内经》为理论渊源,融会历代医家的真知灼见所形成的一门课程,是医学自身发展的产物,是《内经》之后的理论发展集大成者,从第六版教材开始,《中医基础理论》就补充和完整了《内经》中关于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的阐述,《周易》对《内经》的影响也只是观念上的渗入,未涉及具体结合点。故本论文是以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藏象框架及内容为参,结合数据库资料,着重从四象加至阴对五脏生理、病理特性,八卦与五脏生理、病理特性的认识、内在关联性及实用性等方面进行阐发,并完善其系统性模式。结果:一、研究资料总体特点《中华医典》光盘中载有“医经类”专著49本,“综合医书类”专著85本,总书目134本,其中含四象加至阴,与五脏相关的共251篇,八卦与五脏相关内容的书目共74本。根据对历代医家的文献检索发现,四象加至阴与五脏的相关内容侧重于某一脏与四象加至阴的关系,余则尚未进行全面分析。在有限的书目和篇目中,医经类所占比例偏高,综合医书类所占很少,说明历代医家偏重于理论阐述,临床病理阐述较少。医经类和综合医书类中,含八卦书目比例都很高,说明八卦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很重要的价值。在历朝历代中,以明清两朝所占比例最高,这也符合明清医家以易理阐释医理逐渐兴盛渐至鼎盛的时代特点。本人研究不仅系统阐述四象加至阴与五脏和八卦与五脏的生理特性关系,也在病理上探讨四象加至阴与五脏和八卦与五脏的变化规律,使相关理论更加丰富与完善,更符合藏象学说的本来面貌,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也更加到位。二、研究结果易象对藏象的启示主要是四象与八卦,而八个卦在《周易·说卦传》又各有其五行属性,从而与五行形成相互参照与补充,故本文在阐述与分析五脏生理及病理特性时,主要以四象、八卦与五行这三象互鉴、互渗、互参而行。以下是各脏与易象关系的简明归纳:1.肝与易象的关系: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性生升;喜条达而恶抑郁。援易以析之:肝五行属木,为阴中之少阳,少阳者,旭日初升之阳,于季应春;主配后天八卦东方震、东南巽两卦,震为雷,巽为风,春季多风雷;兼参先天八卦东方离卦,离为火亦为电。其中少阳之象为,阴爻居于下似肝藏血并以血滋养肝系,为本体属阴之象;阳爻居上有向上、向外之势,则似肝主疏泄的用阳作用,合而体现肝体阴而用阳的特性。又肝为刚脏,应震象,震为雷,有将军雷霆迅猛果敢之势,除禀风、雷之象外,又可参离卦火、电之象,可说身为少阳之脏而蕴含火胎,易升易动,故显为刚脏。由此而现的病理特性为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缘由肝火易炽,肝风易动,故易耗伤肝血,导致肝阴易虚,肝血易亏。对治方式,以柔肝平肝为法。就肝性生、升而言,教材常强调其“升”而忽略其“生”的一面,木性本生升,肝又应少阳,少阳即朝阳,生机勃勃,肝又应春,春天同样充满生机,故肝有启迪诸脏生机及气化之功,病则肝气升动太过。巽为风,其象二阳爻居一阴爻之上,有阳气发散流布,风行地上之象。风性流行,宜散不宜郁,置之于肝就显喜条达而恶抑郁之象,人体之气就若自然界之风,人体郁就若风气被阻,故肝喜条达的病理特性是肝病易郁,治宜疏肝行气解郁为主。2.心与易象的关系: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气宜降。援易以析之:心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于季应夏,夏日多热,主配后天八卦南方离卦,离为火;兼参先天八卦乾,乾为天。其中太阳之象为,上下皆为阳爻,离又为火,故心为阳脏、火脏,有日丽中天之象,揭示了心以阳气为用的特点,故心的病理特性是“心恶热”,过旺而易被火热之邪所扰。心阳以释放为用,火性鼓动,则心的阳气可推动心脏搏动,温通血脉,推动全身血液运行,使血脉通畅;而火性光明,可使神清志明。血脉之行如天之周流六虚,运行不息,故心有先天八卦乾天健行不息之象。心主通明为血脉通畅和神志清明,反之其病理特性为心脉不通和心神不明。心为阳中之太阳,据阴阳交感原理,位居上者,其性宜降,故心阳以降为宜,其病理特性是心阳不降,不降则不能与肾水相交,而成火水不交未济之象。3.脾与易象的关系:以升为健,喜燥而恶湿。援易以析之:脾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季应长夏,长夏多湿,主配后天八卦西南坤卦,坤为地为土;兼参先天八卦西南方巽卦,巽为风。其中“至阴”居中,具从阳到阴,从阴出阳的枢纽之意。脾主升清运化精微于上,具天地交感坤土之“地气上为云”意象,并与肺的“天气下为雨”相应而成天地之气交感的地天泰之势,若病则天地不交而成否。脾禀坤土受纳、承载、生化之德,兼乾运之功,故言其具坤静之德而含乾健之运。坤之象示土宜疏松,如此则内外之气容易交通,生机有望,结合至阴之象,故言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的病理特性是脾气不升,易被湿所困。因脾为坤阴之土,阴土低洼而潮湿,与湿同气相求,易感湿邪,故其性喜燥恶湿,临床脾之病,多以燥湿健脾为治。4.肺与易象的关系:为华盖;为娇脏,易被邪侵;宣发肃降。援易以析之:肺五行属金,为阳中之少阴,于季应秋,主配后天八卦西方兑、西北乾两卦,兑为泽,乾为天;兼参先天八卦西方坎卦,坎为水。其中少阴之象为,阴爻居于阳爻之上,为夕阳西下之象,可表示肺的运动趋势以向下为主。肺位最高,有乾天之象,故为华盖,乾兑皆属金,金主降,亦彰显了肺金应“天气下降”之性以降为顺,才能与下覆的脏腑更好地发生功能上的联系。肺为娇脏,质柔如兑卦,易受邪侵。外不耐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侵袭,内则难忍痰浊内阻,故肺具内刚外柔之象而与乾阳兑阴两卦相应。肺气宣发肃降,配乾兑两卦,两者一阴一阳,一升一降,相辅相成,自成一升降的小太极,协调全身上下内外的气血津液运行。肺气宣降的病理特性是肺气宣发肃降失常,缘由肺气宣发太过或肺气不降,进而影响与膀胱的协同关系,二者主要体现在主表互助和津液代谢两方面。5.肾与易象的关系:主蛰,阳宜守位,肾气宜升。援易以析之:肾五行属水,为阴中之太阴,于季应冬,主配后天八卦北方坎卦,坎为水;兼参先天八卦坤卦,坤为地。肾为坎水,于季应冬,肾主蛰藏与水至冬成冰的坚凝密固之象和坎两阴之中藏一阳之象一致。太阴之象为,与坎卦两阴爻一阳爻合看,意味着肾之阳偏不足,物以稀为贵,故从古至今,多以肾阳为重。坎中之阳为命门火、为相火,因肾居于下,而“火曰炎上”,居于下位之阳自下温上才能最好地发挥其对五脏六腑及全身的温煦、推动、气化作用。所以强调肾阳宜安守其位,不宜妄动。肾气宜升亦与其位于下相关,肾气升则可温煦其上的脏腑,坎中之阳蒸阴化气,而上又可与人体上部之心气交感互济,坎中之阳上升,离中之阴下降,交感而成水火既济之象,共同维持人体上下协调平衡。故肾的病理特性是相火易动难藏,易离位生事。肾气不升则肾水不能升而上济心火,而致心火亢盛,出现坎离未济,心肾不交的病理之变。结论:医易本同源,只是在阴阳变化的广度、深度或针对不同的对象上各有不同层面的认识。易象对藏象交融的内容历来都是中医藏象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易象的角度来分别探讨五脏的生理及病理特性,对深化、细化、明晰化藏象理论,并使之充实与丰富有着积极的意义,亦是继承和发展中医理论的有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