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1945年到1946年更是中国政治、文化何去何从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何去何从的关键时期。以往学界都只注重延安为首的解放区文艺思潮变迁,而忽略国统区文艺在抗战胜利前后的转变,《中央日报》副刊以国民党党报副刊的特殊身份而存在,无疑是我们考察这一命题的绝佳切入点。同时,抗战胜利后也是《中央日报》副刊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在政治上进行明争暗斗的同时,国共两党的宣传斗争也愈演愈烈,报纸成为争夺舆论的最佳场所,也成为普通民众了解时局、分辨是非的重要媒介。通过对战后《中央日报》副刊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探究其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地位和影响,对《中央日报》副刊的研究作出补充:另一方面,也可以考察战后复员时期国统区文化的转变,窥探战后国民党党治文艺的走向。全文共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引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明选题的研究现状;二是阐述论文研究的思路和价值。第一章,首先在认识到《中央日报》副刊与国民党宣传工作之关系的前提下,把目光放在抗战结束前后这个特殊的时代,对此时段《中央日报》副刊发展的政治、文化背景进行梳理。第二章,论述从1945年8月抗战胜利到1946年6月内战爆发的时间里,存在着两个版本的《中央日报》及副刊这一史实,并在充分认识到二者地位及关系的前提下,将同时期重庆和南京的《中央日报》副刊进行对比,寻找二者发展面貌的异同。第三章,主要通过战后的《中央日报》副刊考察普通民众和知识分子的心理变迁。副刊在重庆和南京同时出版的优势为发掘战后复员阶段民众返乡的心理历程提供了完整的映射,因而能更具体地了解战后复员大迁徙中的文学。第四章,主要探讨1945年8月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所作出的一系列调整,及其对战后文化发展的影响。战后文艺界大团结的局面被彻底打破,而文艺界分化的必然结果,就是文人的分化与重组。根据此时国民党的党报副刊及国民党文艺部门的活动来看,国民党在战后的文艺政策,是打破文艺界大团结的导火线。结语部分总括全文,《中央日报》副刊作为一份文学性和政治性兼有的副刊,在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期间,走出了一条崎岖而复杂的道路;同时,作为国民党战后文艺政策的重要传声筒,《中央日报》副刊也是反映战后国民党文艺宣传的晴雨表,它的发展面貌折射出战后国民党企图力挽文艺统治之狂澜的努力。而根据国民党及其文艺部门的活动,以及国民党在战后宣传上的实际情况来看,此阶段国民党在文艺宣传上的失误,又为国民党在战后迅速丢失民心,最终退败台湾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