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斑驳病(Piebaldism)是一种由黑素细胞迁移、发育障碍引起的皮肤病。特异性临床表现是累及额中部、胸腹、四肢的皮肤色素减退斑和与额部白斑相重叠的V形或菱形白发。除明显白斑外的皮肤区域,也可能出现深浅两种颜色。白斑颜色和范围多终生保持稳定,部分白斑和正常皮肤表面也可存在不同程度和大小的色素沉着斑。本病发病率小于1:20000,无种族特异性。目前已知斑驳病由位于4号染色体q11-12区带的KIT基因或位于8号染色体的SLUG基因突变引起。75%的斑驳病患者存在KIT基因杂合突变。KIT基因主要作用为编码含有976个氨基酸的酪氨酸激酶(RTK/KIT)。KIT属于III型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由信号序列、氨基末端的细胞外配体结合域、跨膜结构域、近膜结构域、酪氨酸激酶结构域1、激酶插入域、酪氨酸激酶结构域2共7部分组成。斑驳病表型严重程度和KIT基因突变所在位点和突变类型相关。我们选取了一个汉族斑驳病家系,研究总结其临床特点,进行基因突变分析,以拓展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1.本研究共纳入1斑驳病家系2代3个体,详细采集所有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绘制遗传家系图。进行完整的体格检查,记录检查结果。采集患者照片。2.抽取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提取白细胞全基因组DNA。对先证者的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捕获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对候选变异位点在家系样本DNA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1.通过绘制家系图显示,该家系每代均有患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先证者自出生起额头出现一白斑,横跨发际线,白斑处头发为白发。左小腿少量白斑,右小腿多处白斑;先证者母亲双下肢白斑。家系内患者临床表现符合斑驳病典型特征。2.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和Sanger测序验证,我们识别出一个KIT基因的错义突变c.2424T>G(p.Ile808Met),该为一新突变位点,目前文献及数据库未见报道。结论:我们报道1个KIT基因新突变位点导致的斑驳病家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