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稀土微纳米材料的荧光强度比率型测温方法研究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5067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离子掺杂材料不仅在传统的冶金机械、石油化工和玻璃陶瓷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新兴的永磁、磁致伸缩、磁制冷、磁光、磁泡、荧光、储氢、催化、超导等方面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与其他测温方法相比,基于稀土离子光致荧光强度比的温度传感方法因其具有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测量精确、能够克服外界测量环境变化的影响等优点而得到重点关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该测温方法所面临局限性逐步展现出来,如荧光效率低、温敏性较差等因素均是制约该技术发展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国内外对比率型测温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研究较少,也在一定程度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稀土离子荧光材料的荧光特性和温敏特性进行探讨。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Yb3+-Er3+共掺杂的Ca Mo O4荧光粉,用荧光强度比法系统地研究了在980 nm激光器泵浦下,激光的泵浦功率、激光泵浦时间、荧光粉结晶性和测温范围对Er3+离子2H11/2和4S3/2热耦合能级对上转换荧光测温行为的影响。通过对玻尔兹曼荧光强度比拟合方程进行优化校正,发现较高的泵浦功率、较长的辐照时间、较高的测温范围、较低的结晶度均能增大无辐射驰豫速率、增强光热效应,并降低测温相对灵敏度。根据以上研究,本课题提出了在合适的测温范围内,利用脉冲激光泵浦的同时,通过适度降低激光泵浦功率、提高荧光粉结晶性以降低非辐射驰豫速率的方法来降低光热效应。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种NaY(WO4)2:Yb3+-Nd3+和Na(WO4)2:Er3+组成的二次烧结复合荧光粉,设计了一种具有良好光学测温性能的荧光材料。利用XRD、SEM和Raman等分析手段对复合荧光粉二次烧结前后进行表征,并分析了二次烧结对Nd3+和Er3+离子之间能量传递的影响。在980 nm激光的泵浦下,当温度由304 K升高到773 K时,Nd3+离子的近红外荧光强度(710-920 nm)得到有效增强,而以1536 nm为中心的Er3+离子近红外荧光出现了热猝灭现象。以对温度变化具有显著不同依赖性的两个波段荧光带为监测信号,利用比值的方法制作了强度比与温度的关系图并计算得到了测温灵敏度。同时,通过优化三种稀土离子的掺杂浓度,发现Yb3+、Nd3+和Er3+离子的掺杂浓度分别为10、2和1.5 mol%时,利用Nd3+离子753 nm荧光带和Er3+离子1536 nm荧光带进行比值测温,能够在304 K获得了5.14%K-1的最大测温灵敏度和0.1 K-1的测量不确定度,优于以前报道的稀土发光温度传感器,表明该方法为实现性能理想的光学测温目标奠定了基础。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Nd3+单掺、Nd3+@Yb3+核壳结构和Nd3+@Yb3+@Er3+掺杂核壳壳结构的NaYF4纳米粒子,研究了其在980 nm激光泵浦下的荧光光谱及测温特性。当利用Nd3+离子热耦合能级对近红外荧光测温时,Nd3+@Yb3+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测温性能受到了热耦合能级差的限制,限制了测温灵敏度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将Er3+离子引入纳米粒子中,利用其655 nm红色荧光与Nd3+离子805 nm近红外荧光进行比值测温,设计了Nd3+@Yb3+@Er3+核壳壳结构和Nd3+-Yb3+-Er3+三掺两种纳米粒子。发现Nd3+@Yb3+@Er3+核壳壳结构纳米粒子测温能够突破Nd3+离子热耦合能级差的限制,避免了Nd3+与Er3+离子之间能量传递对测温的影响,提高了测温灵敏度。与此同时,位于中心核层的Nd3+离子因远离表面缺陷猝灭中心,实现了荧光强度随温度升高较大的增强。与之不同的是,位于外层壳层的Er3+离子受到表面缺陷影响,并未出现荧光强度增强的现象。这种不同的温度依赖性进一步增强了测温灵敏度,实现了303 K时2.06%K-1的高灵敏度测温,能够很好地应用于生物医学测温等领域。此外,通过改变激光的泵浦功率,发现激光对纳米粒子测温同样具有较大的影响,并通过建立稳态速率方程分析稀土离子的荧光机制得以验证。
其他文献
海面溢油污染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海洋污染,严重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发展,而治理溢油污染的关键在于准确判定溢油污染的类别。溢油进入海域主要有未乳化与乳化两种类型,前者以油膜状态存在,后者以乳化物形式存在。本文以激光诱导荧光(LIF)探测海面溢油技术为基础,以0#柴油、航空煤油和壳牌红壳15W 40润滑油为例,设计了区分不同油种的乳化状态和油膜状态的识别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在实验室
隧道出入口的适应性照明问题一直是隧道建设和应用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主要原因在于其出入口的内外光线明暗不同,强烈的视觉差会使驾驶员产生短暂的致盲,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太阳光照明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不需要长距离电缆和供电系统,此外,对短隧道出入口和外界的光线强度同步性更好,给驾乘人员带来的视觉感受更加舒适。尽管太阳光照明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但缺乏与之契合的日光跟踪装置,极大的限制了太阳光照明的应用。为此,
[db:内容简介]
坡面泥石流作为福建省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危险性、危害性巨大。文章以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西岩山坡面泥石流群为例,探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避险响应机制,总结其在地质灾害应急避险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应急管理改革已届三周年。三年来,应急管理部边改革、边应急、边建设,一方面建制度、补短板,一方面打基础、利长远,
期刊
为了应对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燃烧带来的全球性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作为全球最大发电国和电力使用国,我国汽车产业正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汽车为代表,追求高功率密度、高集成一体化的电驱动总成装置的同时,带来了电驱动总成的NVH和可靠性问题。尤其在电机转速不断升高时,电机转频的频率范围在变宽,引起电驱动总成共振的区间也在增加,带来了电驱动总成振动噪声的新挑战。为了提
半轴锻造目前大多采用加热—预镦—摆辗的单调方式,人工上下料。这种锻造方式首先是人工成本高、效率低(特别是大半轴)、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危险性高;其次是半轴锻件部分会出现不平整、端面飞边、毛刺、甚至折叠夹层等锻造缺陷;最后是半轴法兰盘端几何尺寸不一、加工余量大、成本能耗高、且不利于后续数控机加。本文主要介绍一条采用自动化伺服数控锻造半轴的生产线。
期刊
当前我国正处在脱贫攻坚、全民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处在社会经济大提升的转折点,基建工程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道路、桥梁及隧道工程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关键一环,是串联全国各地经济的纽带,是带动经济飞升的提速器。管片运输车,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用来运输管片的车辆,其本质属于工程运输车的一类,是隧道建设施工过程中负责输送盾构管片的工程运输车。本课题“75t管片运输车设计及关键系统分析”来源于本人在秦皇岛天
多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系统的任务分配问题是一个复杂的NP(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NP)完全优化问题,很难找到问题的全局最优解。尤其水下环境复杂多变,导致多AUV系统的任务分配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能源有限、多AUV系统整体效用低、水下洋流影响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如何设计合理的任务
提高汽车车身板材强度,是实现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高强钢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快速冷却以获得良好的综合性能,然而,过快的冷速会导致板材内部不均匀残余应力,从而对钢板后续冲压成型过程准确控形带来很大影响。目前针对高强钢板残余应力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其进行实验表征,未考虑残余应力产生与释放以及消除之间的联系。本文以卷板为研究对象,从钢板热处理出发,深入研究了残余应力的产生、释放以及改善过程,所构建模型和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