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洞泾吴氏是明清时期苏州著名的文化世族和科举世家,在苏州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与声望。洞泾吴氏家族社会地位的确立主要得益于科场取得的辉煌成就。洞泾吴氏始祖吴璿原本为沈姓,因入嗣舅氏别创一支,世代以读书举业为要务。明清两代洞泾吴氏共有进士8人,举人19人,同时它还是苏州状元家族中少数几个获得双状元(吴廷琛、吴钟骏)的家族。随着洞泾吴氏家族在科途的顺利发展,吴氏家族在上层社会逐渐建立了广泛的姻娅和仕宦交游网络,苏州著名世家如长洲彭氏、大阜潘氏、苏州汪氏、云东韩氏等均与洞泾吴氏互通婚姻。洞泾吴氏作为绵延数百年的世家大族,其人口繁衍的规模与规律亦具有代表性。通过对吴氏家谱人口的量化统计可以发现,洞泾吴氏的育龄男子约30岁,女子约27岁,家族世代间隔为30年左右。寿命结构方面,洞泾吴氏平均寿命男子42~46岁,女子46~52岁,且各年龄段中高龄人口比例突出。洞泾吴氏生子数量一般在1~3子左右,家庭规模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且生子多寡与个人社会功名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家族世系人口增减而言,洞泾吴氏在清代的人口变化呈现一种低速增长的态势,晚清战乱、天灾对人口的影响较明显。洞泾吴氏作为文化世族,在家族组织的建设与维护上颇为积极。自崇祯戊辰年(1628)至民国四年(1915),洞泾吴氏族人至少先后编修七次家谱,约四十年编修一次。洞泾吴氏五世吴之良置田六百亩创设继志义庄,吴氏族人于清顺治五年(1648)完成洞泾吴氏家祠的建设工作,使得家族祭祀、婚丧嫁娶等家族组织活动有了家族组织的依托。但敬宗收族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族谱“束之高阁”,祠堂“形同虚设”的现象相比,族田对族人的“笼络”,在凝聚族人力量的过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和科举停废、社会变革等因素,家族组织与家族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吴氏家族开始中衰。太平天国战后洞泾吴氏族人增扩义田、重置义庄重新凝聚家族力量。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家族教育有了新的转向,吴氏族人纷纷选择了法政、教育、理工、医学等专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投身于新式职业的家族子弟,逐渐远离其出生的血缘性的家族组织,家族观念逐渐淡化。从洞泾吴氏家族形成、集聚到衰落、离散的历程中,可以看出国家制度的变革直接影响着科举文化世家的兴衰。而地方社会及文化观念与家族之间的互动关系,又将这一兴衰历程变得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