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批评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90年代的欧美。“荒野”思想既是美国生态作家生态思想的核心,也是生态批评应当重点关注的领域。本论文采取跨学科、跨文化和文本细读等研究方法,对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Thoreau)、约翰·缪尔(John Muir)、约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西格德·F.奥尔森(Sigurd F. Olson)、爱德华·艾比(EdwardAbbey)、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Rolston Ⅲ)等八位美国最具代表性的生态作家的“荒野”观念,从“荒野诗学和美学论”、“荒野伦理和价值论”、“荒野实践和保护论”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析和论证,探寻其一致性及差异。论文还探寻了有关生态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源头,以期准确把握美国生态作家的“荒野”思想及其流变。论文由五部分构成:“引言”部分对论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不足及启示、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作了说明。第一章“‘荒野’概念溯源和演替”部分从“荒野”概念的思想史流变角度对“荒野”概念进行了词源学考察,分析了“荒野”概念的兴起和形成、演进和发展的历程;对荒野与自然、荒野与生态的关系作了阐释。第二章“荒野诗学和美学论”部分对亨利·梭罗的荒野诗学产生的文化语境,梭罗荒野诗学的构成要素作了论述;对约翰·巴勒斯的荒野体验观、荒野史观和荒野艺术观、加里·斯奈德的荒野诗学、西格德·F.奥尔森的荒野和土地美学观进行了探讨。第三章“荒野伦理和价值论”部分对利奥波德视野中的荒野及荒野价值作了考察;对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的荒野哲学及伦理观作了分析和评价。第四章“荒野实践和保护论”部分对约翰·缪尔的荒野观及发起的荒野保护运动和荒野实践观作了论述;对爱德华·艾比的荒野探险和保护,及其生态防卫思想给予解读。“荒野”一词是美国生态文学的核心概念,是进入美国生态作家生态思想的密钥。论文结语部分认为,美国历代生态作家构建出了涵盖“荒野美学观”、“荒野史观”、“荒野艺术观”、“荒野伦理观”、“荒野体验观”、“荒野实践观”和“荒野保护观”在内的一系列完整的“荒野”思想,即“在荒野之中葆养世界”、“世界的希望蕴藏于荒野”、建立“国家公园”、荒野保护运动、朝圣“清新的野外”、“大地伦理”、“荒野学会”、“土地美学”、“生态捍卫”、“荒野实践”和“荒野哲学”等极为重要的生态理念。美国生态作家笔下的“荒野”具有多重内涵,“荒野”——“瓦尔登湖”、“科德角”、“荒野大学”、“上帝的荒野”、“清新的原野”、“沙乡”、“低吟的荒野”、“大漠”、“龟岛”等,不仅是纯粹的至纯、至真、至美和充满着无限生机、活力与希望的自然家园,更是人类精神、文化和梦想的源泉和诗意栖居之地。美国众生态作家源自基督教和自由文化传统背景下的“荒野”生态思想,同现代性浪潮冲击下的工业文明和多元文化之间形成紧张的张力。人类不仅需要在“荒野”中去获得个体和群体的生存价值与意义,人类更需要构建出一个健康、纯净、圣洁、神圣的精神“荒野”。如众作家所言,“荒野”之中饱含了敬畏、谦卑、倾听、尊重、宽容、非暴力、自由、善良和爱等弥足珍贵的精神质素和普适价值。人类的“疾病”——战争、杀戮、奴役、仇恨和孤独、自私、冷漠、恶的人性、科技或许只有在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荒野”之中才可能得到医治和痊愈。任何背离“荒野”的个人、群体及行为,或许都将找不到归途和回家的路。生机无限的“荒野”之中蕴藏着解决现代人类生存悖论和精神困境的全部秘密。“荒野”不仅是一把解开生态文学研究的钥匙,同时也是一把打开人类心灵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