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全国的人口大省和农业主产区,河南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一方面,人口的巨大压力是制约河南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的粮食主产区,河南在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进而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河南在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立足本省实际,创新思路、勇于探索,积极地走出一条既满足城镇化发展需要,又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河南将农村的“就地城镇化”作为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实现形式,各地不断探索出了各种新型城镇化路径,丰富了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之路。在河南各地不同形式的新型城镇化探索中,新乡辉县市的“内涵为主,外延为辅”统筹城乡发展的“就地城镇化”建设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创造出了广受关注的“辉县模式”。本文正是选取“辉县模式”中的常村镇和南李庄为研究对象,深入这两个地区进行了走访和调查,记录了两地“就地城镇化”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和报告。主要从当地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就业、教育和养老问题着手,分析其在这三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总结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探索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和举措,以期能对农村“就地城镇化”发挥普适意义。本文以人类的聚落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了两地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关于失地农民再就业、教育和养老方面的做法,总结了其取得的成绩。这些成绩包括:当地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村民消费水平、交流方式等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两地也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如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基础教育落后以及居民养老出现问题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是农民自身素质、政府的补偿和安置方式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等原因造成的;由于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以及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导致当地基础教育相对落后;而养老问题的出现则是由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社会公共养老服务不健全等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也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如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两地应该积极为失地农民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条件,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创造就业岗位,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等;在发展基础教育方面,本文认为南李庄应发挥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当地高效的师资资源开展教师的集中培训,而常村镇则应努力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开展教师的远程培训等;在社区养老方面,两地都应该在坚持传统家庭养老基础上积极发展多样化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