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大灶性脑梗死,常跨叶或多叶受损,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在急性期过后,幸存者多数遗留肢体活动障碍等后遗症。急性期头部影像学上病灶体积与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是主要独立预测因素。脑梗塞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内科治疗以脱水降颅压、抗栓、改善循环、营养神经为主。目前,臭氧疗法在医学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治疗有效、较为安全,并发症罕见。臭氧在脑梗塞治疗中的应用,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疗效尚需要进一步验证。本实验采用德国赫尔曼公司生产的臭氧发生装置,以臭氧自血回输疗法作为大灶脑梗死的辅助治疗,通过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的对比,包括血常规、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及脑电阻抗值进行测定,以及与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作对比,探讨臭氧治疗在大灶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对象和方法:本研究于2011年3月~2012年3月期间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进行。采用前瞻性、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资料完整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41~80岁,平均65.3岁。本研究采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推荐的大灶脑梗死标准:即梗塞灶超过一个脑叶,横断面积最大径≥5cm。梗死部位均为一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支配区的梗死,NIHSS评分均大于14分。入组患者分为3组:⑴对照组:10例,仅采用药物治疗;⑵臭氧治疗组1:10例,除药物疗外,臭氧治疗每天1次,连续5天一个疗程;⑶臭氧治疗组2:10例,除药物疗外,臭氧治疗每天1次,连续10天一个疗程。治疗开始时间:发病后40分钟~3天,平均为1.3天。患者入院治疗前后分别对血常规、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等常规测定,复查头部影像学并测量梗死最大径及计算梗死体积,使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型号BORN-BE-Ⅱ,重庆博恩科技有限公司)对患者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可直接得出反应脑水肿状况的电阻抗扰动系数值。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上述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1.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NIHSS评分:在三组患者中,治疗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三组治疗后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常规、血糖和血脂:三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和血糖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臭氧治疗前后,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脑梗死体积:各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0~14d,头颅CT或MRI显示脑梗死体积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三组间脑梗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4.脑电阻(CEI)抗值:大灶脑梗死患者梗死侧CEI值在发病后开始升高,高于梗死对侧;随时间延长,梗死侧CEI值呈下降趋势。治疗14d后,臭氧治疗组2梗死侧CEI值明显低于发病后5d和10d后的CEI值(p<0.05),也明显低于臭氧治疗组1和对照组CEI值(p<0.05)。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显示,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水平、NIHSS评分和梗死侧脑电阻抗值这三个变量与臭氧治疗有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臭氧自血疗法对大灶脑梗死有着显著的治疗作用。臭氧治疗能够降低血脂和纤维蛋白原,尤其对大灶脑梗死患者,能够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预后。因此,对脑梗死尤其大灶脑梗死患者,应尽早辅助臭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