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酶解制备牡蛎短肽工艺及其产品开发

来源 :广东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dvd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蛎作为我国首批药食同源的食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2018年我国牡蛎养殖量已达513.9万吨,目前国内牡蛎的主要利用方式为鲜食或制成调味料,也有一些牡蛎肽产品问世,但产品品质良莠不齐,影响市场的开拓。因此牡蛎精深加工与高品质新产品的开发对牡蛎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短肽是由3~9个氨基酸聚合而成的肽,其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180~1000,具有吸收好、代谢快、活性高等优点。牡蛎短肽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压等多种生物活性。但现阶段牡蛎肽的传统制备工艺普遍存在短肽得率低,酶解后的超滤和分离纯化工艺复杂、富集困难等问题,直接阻碍了其产业化发展。本研究利用可控酶解技术制备牡蛎短肽,并利用现代调配技术开发牡蛎肽饮料产品,为牡蛎高值化利用开辟新途径。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探究不同蛋白酶、前处理方式、酶解方式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确定牡蛎匀浆液经80℃热处理10 min后加动物蛋白酶为制备高含量牡蛎短肽的有效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牡蛎酶解工艺进行优化,建立了回归模型,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9,酶解温度47℃,动物蛋白酶加酶量3300 U/g蛋白,自然p H下酶解时间3 h,此时短肽得率可达58.53±1.20%。(2)新工艺制得的牡蛎酶解液其短肽得率、短肽分子量比例较原工艺的分别提升了67.34%、25.11%;且感官评定上其色泽变浅,更加澄清透亮,香气增加,腥味减小。通过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分析判定:新工艺中具有愉悦芳香气息的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及ROAV值升高,两种呈腥味的醇类化合物1,5-辛二烯-3-醇、1-辛烯-3-醇相对含量及ROAV值下降是腥味减弱,香味提升的重要原因。(3)添加山姜头与牡蛎共同酶解下制备的酶解液虽然会略微降低3%左右的短肽得率,但其腥味小且具有山姜的清香味,对酶解液的气味有较大的改观。利用单因素正交试验优化牡蛎肽饮料的风味配方及稳定性配方,确定最佳配方为复合甜味剂5%,椰粉6%,β-环糊精1.5%,乙基麦芽酚0.08%,黄原胶0.05%,果胶0.05%,海藻酸丙二醇酯0.06%,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牡蛎肽饮料质地均匀,色泽乳白,椰味浓香,甜味适中,口感细腻不粘稠,且产品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均符合GB7101-2015饮料标准。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可控酶解技术提升了短肽在牡蛎酶解液中的占比,并利用现代调配技术研制出一款质地均匀,甜味适中,品质优良的牡蛎肽饮料。
其他文献
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是土木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直接决定了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是否可以顺利竣工.但是由于施工项目比较复杂,贯穿于施工前期的设计
目的针对包装机械设备中动力机轴承的故障诊断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参数寻优的故障识别方法。方法首先通过主元分析算法对包装设备动力机的振动数据进行主成分特征提
目的在提出二维空间的平面设计作品存在的局限性、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不能满足现代人们高层次的审美需求等问题的基础上,总结"立体化"的概念,进一步探究"立体化"在平面设计
为改善城市交通体系,我国众多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地铁工程建设。在地铁建设中爆破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其对周边环境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加强爆破过程安全管理非常重要。在实际应用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举国上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河北省档案局与河北广播电视台共同推出60集微纪录片《世说新语档案百年》。该片是一部通过翔实的档案史料、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结合伤椎置钉在无神经症状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1年1月2016年1月,本院经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将AO
抗日战争时期,隶属于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的冲锋剧社活跃在冀西山区唐县、阜平、曲阳、完县、定县、望都等地。剧社战斗在大茂山、青虚山、马耳山中,活跃在通天河、唐河两岸。在抗日战争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7年7月,冲锋剧社的前身——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在军分区政委王平领导和主持下,在曲阳县灵山镇成立,首任队长耿翼周。剧社成立后便深入部队和农村,教唱抗日歌曲、书写标语,散发传单,宣
阐述了温室气体遥感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几种国外先进的高光谱分辨率温室气体遥感探测仪器的设计理念、工作方式、谱段设置和主要技术指标。综述了温室气体探测技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监理伴随着整个工程施工全过程,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同时做好工程信息管理和合同管理,负责协调建设各方之间的
<正> 上层建筑有没有阶级性?我国理论界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对上层建筑理论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没有提出过这个问题。那时大家(包括作者也在内)都肯定了上层建筑有阶级性。可是,历史的、现实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肯定了上层建筑都有阶级性,许多问题解释不通。现在,就上层建筑有没有阶级性问题,提出一点新见解,和理论界的同志们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