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家河村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村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会唱歌的人,被誉为“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民歌村拥有着大量的原生态民歌,其内容丰富,曲调多样。村民通过民歌传承文化、表达情感,传承生产生活经验,可以说吕家河民歌是当地村民的百科全书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本文以“表演理论”为支撑,通过田野调查,对吕家河民歌表演性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民歌表演性传承现状、民歌表演性传承方式与保护这几方面展开探讨,意在指出吕家河民歌的每一次演唱都是一次表演,而吕家河民歌的传承是在不断的表演过程中完成的,只有保护好吕家河民歌的表演环境才能使吕家河民歌有生命,原汁原味的传承下去。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课题的选题缘由;确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及创新点;概述学者们对吕家河民歌的研究状况。第二部分(第一、二章)总体概述吕家河民歌,包括民歌的历史渊源、民歌类别及其表演场域、民歌文本内容及表演形式、民歌表演的口头特征。指出这些表演性特征正是保证吕家河民歌有规律传承的重要因素。并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揭示吕家河民歌表演性传承与当地人文生态环境的内在联系。第三部分(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根据田野调查所获资料重现吕家河民歌在婚礼、葬礼中的表演,并对这些表演过程进行细致分析,反映吕家河民歌真实的表演性传承现状。指出吕家河民歌是在不断的表演过程中传承的,并通过对表演歌师、表演参与者、表演环境的调查总结出吕家河民歌现存的民歌后继无人、表演者日趋老龄化的严重困境,从而得出吕家河民歌的表演亟待保护的结论。第四部分(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吕家河民歌的传承方式,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为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