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后脑内STAT系统调控及电针干预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weiwen21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背景资料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类常见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我国属于世界上脑血管疾病高发国家之一。据统计:在我国,每年仍有160万~200万脑缺血卒中新发病例。其中80%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50%~70%遗留有轻重不等的认知障碍,约有25%发展成痴呆。每年我国死于缺血性卒中的人数高达75万,占全部中风病死亡率3/4,该病已经成为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的严重威胁。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并阐释其机理仍然是目前脑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缺血性中风主要是由于脑局部循环障碍,引起以智力障碍、躯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疾病。缺血区的脑组织可分为严重缺血的无灌流的中心坏死区和位于周边的低灌流的缺血半暗带区(ischemic penumbra,IP)。周围的半暗带区脑组织虽然其细胞电活动趋于停止,但尚能维持离子跨膜的平衡和细胞结构的基本完整。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坏死区逐渐扩大,而半暗带区不断缩小。在脑缺血病灶区,神经元坏死与凋亡并存,细胞坏死位于缺血中心区,细胞凋亡主要出现在缺血半暗带,凋亡可能决定了最终梗死体积。因此,尽快恢复缺血半暗带的功能,抵制凋亡和抢救受损细胞是治疗脑缺血的关键。细胞凋亡是受细胞内活性基因,酶和信号转导途径调控的一个“瀑布式”过程,是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神经细胞是否发生凋亡是许多细胞活性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尤其以JAK(Janus kinase)/STAT(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transcription)家族的调控对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研究发现:细胞凋亡可能与STAT1激活相关,而细胞生存和修复可能与STAT3、STAT5激活有关针灸在治疗脑缺血性疾病有独特的疗效。但针灸治疗的内在作用机制仍不太清楚。我们前期已经在细胞凋亡、神经保护机制、突触可塑性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研究针灸干预对脑缺血大鼠模型脑内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探讨病灶区域内信号转导系统即STAT家族各成员及其mRNA表达水平及相关调制因子作用的机制,对进一步了解针灸治疗脑缺血,干预细胞凋亡的内在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实验研究2.1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本研究试用Morris水迷宫的行为学指标,检测电针在各时段治疗对该模型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并通过设立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三组相对照来对电针治疗作用的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一、在定向航行试验中,造模型前,三组间平均逃避潜伏期大体相当,统计学上无显著性(P>0.05):造模后的两次总平总平均逃避潜伏期三组间相比较,假手术组数值最低,电针组第二,模型组最高。统计学分析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电针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的数值明显较低,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二、空间探索试验中:在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第一次穿越时间、40cm环穿环时间和40cm环穿环次数四个指标,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P<0.05,P<0.05,P<0.01,P<0.01),提示脑缺血损伤可以导致学习记忆水平的降低;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四个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分别P<0.05,P<0.05,P<0.05,P<0.01),但与假手术组相比,四个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提示,脑缺血造模可降低大鼠学习记忆水平,即脑缺血损伤可以导致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下降。而电针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因脑缺血损伤下降的认知能力,提高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水平。2.2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内STAT1阳性神经元和STAT1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在脑缺血引起的局部炎性反应中,JAKs-STATs家族的信号传导对病灶区细胞凋亡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STAT1激活可能与细胞凋亡相关。因此,研究STAT1在脑缺血后的信号转导及其调控机制以及电针的干预作用,对了解电针治疗对脑缺血的内在干预机制有着一定的意义。方法:将SPF级SD大鼠90只,雄性,体重220±20g,由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J)、模型组(M)和电针组(Z),每组又分为2小时(h)、24小时(h)、3天(d)三个时间段组,共9小组,每小组10只大鼠。采用的电凝闭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者只做手术暴露大鼠大脑中动脉,不予凝闭。电针组选取督脉经穴百会(GV20)、大椎(GV14)两穴,以1寸毫针向后斜刺百会0.5寸,直刺大椎0.3寸,两穴接上电针,用疏密波,5~10次/s,强度以大鼠安静耐受为度,约2~3V,时间30min,每天1次。Z2h组在手术后一小时进行电针治疗,电针半小时,治疗后半小时后处死灌流固定、Z24h组治疗与Z2h组相同,在造模24小时后处理;Z3d组在同一时间治疗三天后处理。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在相应的时间进行处理。STAT1的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检测严格遵照试剂盒操作,分别检测病灶侧皮质、海马CA1区的阳性细胞平均个数、平均截面积、平均光密度值。结果显示:模型2小时组各指标均和假手术2小时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24小时组除海马STAT1mRNA表达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比模型2小时组稍低外,其余指标均稍高于模型2小时组。提示,脑缺血后24小时后,STAT1和STAT1mRNA表达水平有轻微的增加,但与假手术组相比增加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3天组,病灶侧皮质区和海马区的STAT1免疫阳性细胞和mRNA表达阳性细胞在所有指标上与模型2小时组、假手术3天组比均有显著的增加,两两者比较,在平均细胞数、平均截面积、平均光密度值三个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显著性为P<0.05至P<0.001)。提示:在局灶性脑缺血病理影响下,病灶区皮质和海马内在第三天开始STAT1和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电针组中电针2小时组各指标与假手术2小时组、模型2小时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电针24小时组各指标比电针2小时组稍有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与模型24小时组和假手术24小时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3天组与电针2小时组、电针24小时组相比,在上述指标上仅有轻微地增高,但三者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显示,在病灶侧海马区和病灶侧皮质区的STAT1水平、STAT1mRNA表达水平上,平均细胞数、平均截面积、平均光密度值三个指标与假手术3天组相比,数值差别不明显,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与模型3天组相比,所有指标均明显偏低,两者相较,各指标在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显著性为P<0.05至P<0.001)。结论:电针治疗对脑缺血引发的STAT1水平、STAT1mRNA表达水平的升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STAT1的增高可能是诱导细胞凋亡的一个关键性的信号因素,因此,电针对其的抑制作用有可能是减少半暗带区神经细胞凋亡、改善受损脑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2.3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内STAT3阳性神经元和STAT3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STAT3激活可能参与细胞抗凋亡的信号转导。因此,研究STAT3在脑缺血后的信号转导、调控机制以及电针的干预作用,对了解电针治疗脑缺血的内在干预机制有着一定的意义。实验方法同实验二。结果显示:假手术三组间各指标无明显改变,差异不显著(P>0.05)。模型组中,模型2小时组各指标与假手术2小时组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模型24小时组进一步增加。多个指标与假手术24小时组和模型2小时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显著性为P<0.05至P<0.001)。模型3天组,各指标恢复到与模型2小时组的水平,明显低于模型24小时组。统计学上,模型组3天组与模型24小时两者在病灶侧皮质区阳性细胞平均细胞数、平均截面积、平均光密度值、海马CA1区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以及STAT3mRNA表达阳性细胞在病灶皮质区的平均截面积、海马CA1区的阳性细胞平均细胞数等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显著性分别为P<0.05至P<0.01)。电针组三组也出现与模型组相类似的变化,2小时时开始升高,24小时最高,3天时降低。但电针三组各指标数值均高于相对应的模型组的数值,与模型24小时组比,电针24小时组各指标数据均明显偏高。统计学上显示:两者在病灶侧皮质区STAT3免疫阳性细胞平均细胞数、平均截面积、平均光密度值、海马CA1区STAT3免疫阳性细胞平均细胞数以及STAT3mRNA表达阳性细胞在病灶侧皮质区的平均细胞数、平均光密度值和海马CA1区的阳性细胞平均截面积等指标都有显著性差异(显著性分别为P<0.05至P<0.01)。电针3天组与模型3天组相比,数据也有明显优势,其中在病灶侧皮质区STAT3免疫阳性细胞平均截面积和病灶侧皮质区STAT3mRNA表达阳性细胞平均细胞数、平均截面积、平均光密度值和海马CA1区STAT3mRNA表达阳性细胞平均个数等指标上,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显著性分别为P<0.05至P<0.01)。结果提示:电针对STAT3水平和STAT3mRNA表达水平有一定的上调作用,并有一定的持续性。提示:电针对脑功能的改善作用,可能与电针对STAT3上调,减少病灶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有一定的关系。2.4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内STAT5阳性神经元的影响研究发现STAT5(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参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在脑缺血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增加能提高缺血区神经元抵制缺氧的能力,从而起到对脑细胞的保护作用。因此,研究STAT5在脑缺血后的信号转导及其调控机制以及电针的干预作用,对了解电针治疗对脑缺血的内在干预机制有着一定的意义。实验方法同实验二。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2小时组各指标明显升高,数值最高,24小时后数值降低,3天后进一步降低,接近假手术水平。其中模型2小时组在病灶侧皮质区和海马CA1区STAT5免疫阳性细胞个数两个指标与假手术2小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数值变化趋势与模型组有一定的相似,即2小时组各指标明显升高,24小时后部分数值开始降低,但有部分指标反而有所升高,3天后所有指标均降低,但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各数据相均高于相应的模型组指标。其中,电针2小时组与模型2小时组相比,除病灶侧皮质区STAT5免疫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外,其他病灶侧皮质区和海马CA1区的指标,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显著性分别为P<0.05到P<0.01)。电针3天组与模型3天组相比,除病灶侧皮质区STAT5免疫阳性细胞平均个数外,其他5个指标都与模型3天组均有显著性差异,显著性均为P<0.05。结果提示:电针在脑缺血超早期就能明显提高STAT5水平,激发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同时,此种保护机制在电针干预下可以延续到3天后。提示,上调STAT5水平、激发由STAT5介导的自我保护机制可能是电针治疗脑缺血损伤的内在机制之一。3结论:综上所述:电针可以提高脑缺血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水平,其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功能改善内在机制可能与电针对脑缺血病灶区STAT系统调控作用有一定的关系,即抑制STAT1的水平和mRNA表达,提高STAT3、STAT5水平和STAT3mRNA的表达。通过此途径所形成的自身保护、修复机制的启动,达到抑制病灶区半暗带细胞的凋亡,恢复受损的脑组织的细胞功能。初步验证了“针刺刺激--信号调节-自稳态调节启动是其脑缺血局部自我修复的关键作用机制之一”的科学假说,为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是轨道交通网络构成中的重要节点,对轨道交通发挥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枢纽车站也是客流集中、交通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瓶颈。目前,对
由于原有地势高差、施工开挖放坡及平场后周边市政道路标高关系等影响,山区建筑施工现场容易出现深基坑边坡或高环境边坡,边坡支护的稳定性关系到建筑单体基础施工的安全。采
目的:以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为对照,应用双源CT(DSCT)定量评价左心室功能,探讨DSCT和超声心动图心功能评价的相关性及DSCT在左心室功能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8
如今,互联网的经典架构的很多方面已成定局,也被称为互联网的骨化,这成为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已提出很多解决方案,比如,为提高网络可靠性而改善域内和域间的路由,
<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一首咏赏杭州西湖早春风光的
论文把传播学的理论与观念融入到室内陈设环境设计理论研究中,从信息传播的新视野来审视室内陈设环境设计,来深化研究室内陈设环境设计的相关理论,并从传播内容、传播媒介、
<正>半个多世纪以来,以胸部按压为主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但鉴于传统CPR存
针对传统的监督学习方法难以解决真实数据集标记信息少、训练样本集中存在类不均衡的问题,提出了类不均衡的半监督高斯过程分类算法。算法引入自训练的半监督学习思想,结合高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运用QIC有机废水处理技术,不仅能有效去除废水的COD、SS、色度等,而且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
<正> 吴老师、钱老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初中第二册课文《猫》的主题较难把握。有的老师把它作为描写小动物的散文来教;有的教学参考书似又过分强调进步的思想意义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