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初,杰出的民族教育家贡桑诺尔布在内蒙古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校—“毓正女子学堂”,并且先后聘请了日本女教师河原操子和鸟居君子来讲授课程。河原操子于1903年12月—1906年1月以教师的身份活跃在王府学校中,实际上她却肩负着为日本军方搜集情报的工作。继河原操子任教期满后,鸟居君子接替了她的教学工作,并对内蒙古进行了调查。尽管两位女教师去内蒙古的时间以及目的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先后在内蒙古喀喇沁王府学校任教,并且开创了内蒙古学校音乐教育的先河。在他们的自传以及旅行记当中都记录了当时内蒙古的音乐事项和内蒙古学校教育的情况,其中鸟居君子重点记录了她在内蒙古看到和感受到的蒙古族音乐、文化等相关内容。对他们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再进一步分析、研究,将有利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特别是对蒙古族音乐的研究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论文由绪论、二十世纪初内蒙古地区社会概况、二十世纪初日本人在内蒙古地区的音乐文化活动以及日本人蒙古纪行中的音乐事项及其特征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该选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对二十世纪初蒙古族音乐的研究状况以及涉及到日本文献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同时,还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作了详细的叙述。第一章“二十世纪初内蒙古地区的社会概况”,由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组成。从这三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20世纪初内蒙古地区的社会概况,这一概况是当时日本人蒙古纪行所赖以依存的社会基础。正是这些社会因素或多或少地促发了日本人蒙古纪行中的音乐现象,同时也对当时的音乐发展乃至对今天的蒙古族音乐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第二章“二十世纪初日本人在内蒙古地区的音乐文化活动”,主要叙述了20世纪初到访内蒙古的日本人的自身情况,以及他们在内蒙古地区所进行的教育、文化等活动。本章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节“日本学校唱歌与中国学堂乐歌”,阐述了20世纪初日本学校唱歌以及中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情况;第二节“河原操子与内蒙古的音乐教育”阐述了河原操子到内蒙古的来龙去脉以及她为内蒙古的音乐教育所作出的贡献;第三节“鸟居龙藏夫妇与蒙古族音乐文化”阐述了夫妇二人在内蒙古学校的情况以及如何在蒙古进行调查等内容。第三章“日本人蒙古纪行中的音乐事项及其特征”由“蒙古乐器特征”、“蒙古民歌特征”、“蒙古查玛特征”以及“蒙古萨满音乐特征”四个部分组成。文章运用少数民族传统分类的方法从四个方面对20世纪初日本人蒙古纪行中的音乐事项进行了分析的同时,还运用了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对20世纪初日本人蒙古纪行中的音乐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这一部分是文章核心内容的重点所在,本部分通过对文献、谱例详细地分析、研究,结合近代蒙古族音乐现象归纳总结出了20世纪初蒙古族音乐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