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而未“醒”的艾德娜——从女性主义解读凯特·肖邦《觉醒》中艾德娜的觉醒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l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觉醒》—书中女主人公艾德娜的死向来有很多解读,但大致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倾向。有的研究者认为她是觉醒了的。她为追求自由、独立与自我而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她的死是重获新生,是真正的自我实现,是英雄主义的。也有研究者认为她没有觉醒。她无法抗拒传统道德的强大力量,无法忍受孤寂而不得已选择死亡来解脱自己,她足懦弱的。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觉醒》。文章认为,爱德娜算不上是一个胜利者,也不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她只能算一个叛逆者。她的几个层面的觉醒只是一个“觉”而“未醒”的历程,具有不彻底性。她只是自我的意识被唤醒了但并无力掌控,因此她会感到困惑与迷茫以至选择死亡,她所出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她不可能实现彻底的觉醒。但她为争取自由与独立而做的斗争和牺牲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导论,简述当时及后来评论家对《觉醒》的批评,小说的写作背景,女性主义及女性主义批评。第二章讲述了艾德娜觉醒前压抑的生存状态以便与她觉醒后的独立自主的生存状态形成鲜明的对照。觉醒前的艾德娜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是极端压抑的,所谓有压迫必然有反抗,艾德娜的压抑为同后的觉醒以至反抗奠定了基础。第三章论述了艾德娜觉醒的原因及过程。在原因方面,本文主要从内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艾德娜的性格特征和周围朋友对她的影响。在过程方面,本文主要探讨了艾德娜在人格和性意识方面的觉醒。第四章论述了艾德娜觉醒后的困惑,选择死亡的原因及其必然性。最后的结论指出艾德娜的死既是对传统社会的无奈,也是获得自我与自由的精神胜利。她激励着当今越来越多的女性为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继续努力奋斗。
其他文献
伊文·博兰是爱尔兰当代著名诗人,她的诗歌作品着眼于描写爱尔兰普通女性的生活和经历。四十多年来,她出版了十多部诗集和多部散文、译著,较为系统地呈现了一个有别于爱尔兰传统
本论文以请求言语行为理论为基本理论框架,以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对中美家庭成员的请求言语行为从起始行为语、中心行为语和修饰语方面入手进行系
本文拟探讨汉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首先作者将详细介绍前人的相关研究,再指出本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意义;其次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作者的研究结论,并指出本文的局限性并对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