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选择决定着技术进步的进程,是技术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在技术创新和技术变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技术经济学研究领域中,技术选择问题已成为研究的核心,涉及到相关领域方方面面的问题。论文从系统协同论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系统理论、协同理论、技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利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研究技术选择各利益体及其之间的协同作用关系,并构建了技术选择协同测度模型和测度标准;利用规范和实证的分析方法,以中国装备制造业作为实证对象,对装备制造业七大子行业的技术选择协同进行实证分析以及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分析。论文在梳理技术选择相关理论和协同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首先构建了技术选择协同模型,分析技术选择各利益体及其之间的协同作用关系,以协同理论为载体,逼近理想排序法为工具,构建技术选择协同测度模型及测度标准;其次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选择现状进行分析并进行初步的原因分析;再次,以中国装备制造业为实证分析对象,建立技术选择协同测度指标体系,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七大子行业进行技术选择协同测度并进行行业聚类分析;再次,通过选择主体有序和创新系统有序分别对技术选择协同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得出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选择协同度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并进行行业对比。最后,以实证分析结果为依据,从选择主体层面和创新系统层面提出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选择协同度的若干政策建议。通过对技术选择各利益体及其之间基本作用关系的分析,认为技术选择各利益体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创新系统,各利益体间存在着复杂自适应行为,在遵循逻辑斯蒂曲线演进规律的基础上,选择主体对创新基础、创新活动、创新链接和创新环境形成作用力。创新系统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创新基础、创新活动、创新链接和创新环境,通过各利益体间的交互作用、惯例及搜索行为、选择和学习行为对选择主体形成反作用力。通过介入协同理论对技术选择各利益体间的协同作用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技术选择各利益体间协同效应的产生取决于彼此协同作用系数的大小,只有处在合适的范畴内才能产生协同价值,否则将降低协同绩效。技术选择协同是技术选择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系统目标,在技术选择各利益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创新系统内外因素的影响,对各种可能得到的技术手段进行综合比较,从中选取与各利益体最优协同技术体系的过程。通过构建技术选择协同的测度模型和测度标准,认为技术选择协同的测度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影响技术选择各利益体间协同价值产生的各因素距各自最佳值的接近程度。技术选择协同的测度标准包括三部分:选择主体有序、创新系统有序及选择主体与创新系统的协同。通过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技术选择协同度的测度值进行分析,认为中国装备制造业七个子行业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技术选择协同度低行业群,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行业群;第二类为技术选择协同度较低行业群,包括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行业群;第三类为技术选择协同度适中行业群,包括通用设备制造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群;第四类为技术选择协同度高行业群,包括金属制品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行业群。通过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选择协同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选择协同的诸多因素中,引进国内技术资金投入、新产品产出水平、研发软件投入水平、R&D项目平均经费投入、企业间的创新投入水平等因素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选择协同影响最强,是行业技术选择协同价值产生的核心序参量,决定着行业创新系统演进的渐变过程和突变结果。其中R&D项目平均经费投入对行业技术选择协同的影响最大。同时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选择协同受到引进国外技术资金投入、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资金投入、有效专利产出水平、R&D机构平均经费投入、与高校创新合作费用支出、与研究机构创新合作费用支出、外商创新投入、金融机构融资规模等因素的阻碍。其中引进国外技术资金投入对技术选择协同度的负向作用力最大,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选择协同过程的瓶颈因素。金属制品业技术选择协同过程中决定行业演进的序参量较多,行业技术选择的过程也较其他行业要更加复杂和多变;电器机械制造业技术选择的协同度受技术升级换代资金投入的影响较其他行业要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设备制造业技术选择协同度受R&D课题平均经费投入影响较其他行业要强。通过对计量结果的总体分析,认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选择协同度提升应从两个层面六个方面提出,选择主体层面:加大国内技术的投入比重,提高技术应用的商业化程度;创新系统层面: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制,以项目形式带动创新活动的开展,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优化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