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食盐作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历来就被视为战略物资,由政府对其生产经营严加控制。我国食盐专营体制渊源已久并沿袭至今。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电力、电信、民航、粮食等行业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通过采取企业重组、政企分开和改进政府监管等措施,行业垄断局面有所改变,已经初步形成多家竞争格局。因此有着两千多年国家专营历史的食盐市场未来走向备受关注。自2000年开始,国家一共出台了六套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由于这些方案都是针对当时国内盐业体制的某些阶段出现的某些问题所提出的,就国家层面看改革方案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最后都没得到实施。2009年3月,关于盐业体制改革的问题再次进入了国家关注范围,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盐业改革。盐业体制改革能否重新成为中国行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
本文从研究中国食盐经营体制的发展历程出发,了解到虽然食盐专营体制在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但在不同时期食盐专营的目的有所不同。过去食盐专营主要是为了增加并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来维持中央集权或支付战争赔款。盐税经常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古代盐税承担着国家岁入较大份额,近代比例有所下降但也占到国家岁入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税源的丰富及税收制度的完善,如今盐税在税收中所占比重已经大大下降,1994年国家更是取消了延续了2000多年的“盐税”这一单列税目,将盐与石油、天然气等其他矿藏资源共同列入资源税的征收范畴。实行食盐专营体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食盐的管理,保障食盐加碘工作的有效实施,防治碘缺乏病,保护公民的身体健康。
接着本文阐述了我国食盐专营体制现状,并着重分析了其优势和弊端。无可否认专营体制在保证合格碘盐有效供给、消除碘缺乏病方面成效显著,并且在减少税费流失,维持较稳定的财政收入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上功不可没。但专营引致的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我国盐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国际竞争力不强等弊端也一直广受诟病。在各地都有质量监督检查机构的情况下,还要让普通百姓为食品安全而去买垄断的大单确实有悖公平和效率。
紧接着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适宜食盐的经营管理模式,从将市场划分为完全垄断、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角度去探究最适合食盐经营管理的市场结构。并得出结论:在市场中形成几个有实力的经济寡头来垄断盐业市场是最为适宜的。而这一结论也在对国外盐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发展和现状的优秀经验的研究分析中的到证实。
然后笔者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提出认为较合理的盐改方式。对此我的建议是,立即放开专营市场实行自由竞争是难以达到理想结果的,现阶段可以充分抓住国家“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契机,设立一个5年的盐改过渡期,过渡期内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比如充分发挥行政权力,优化产业结构;给中小型盐企提供一定的融资优惠;给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支持等对市场进行引导。在市场中培育出几个有实力的寡头盐企,之后再完全放开专营政企分开,政府专注于扮演好市场监管,市场秩序的维护等“裁判员”角色,而“运动员”的角色放开让企业去扮演。笔者还就盐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如,如何做好碘盐普及和碘缺乏病防治、盐改后大量富余劳动力安置问题、稳定碘盐供应及盐业市场开放后外资进入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处理建议。
文章最后是结论部分,在这一章节中笔者对全文的简要总结和对我国盐改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