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于2016-2017和2017-2018年度在河南省原阳、许昌、开封和南乐进行,以河南省具有高产潜力和推广前景的中强筋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2个年度均为28个品种),所有品种种植采用当地常规高产条件,其中在原阳和许昌试点设置N0(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对照试验;在原阳试点增设W1(全生育期只在拔节期灌1水)处理。根据成熟期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性状的差异,将所有参试品种分为四种类型:优质高产型(品质指标符合国家中强筋小麦标准,且产量高于本试验点高产田平均值)、优质稳产型(品质指标符合国家中强筋小麦标准,但产量未达到本试验点高产田平均值)、普通高产型(产量高于本试验点高产田平均值,但品质指标不符合中强筋小麦标准)和普通稳产型(产量未达到本试验点高产田平均值,且品质指标不符合中强筋小麦标准),分析了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差异、干物质积累转运、氮素积累转运特征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差异分析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在不同试点均为高产型(优质高产、普通高产)品种最高,且与稳产型品种(优质稳产、普通稳产)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年际之间产量有显著差异,在原阳和许昌试点2017-2018年度的产量均较2016-2017有所下降,其中原阳点优质高产类型和普通高产类分别降低22.7%和12.8%。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均为优质型品种显著高于普通型品种;但普通类型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原阳2017年度普通稳产类除外)均达到中强筋小麦国家标准,只有面团稳定时间远低于优质类型,表明一定程度上制约优质小麦达标率的关键因素在于稳定时间(面团的强度)。2、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转运特征及其收获指数差异分析高产型小麦品种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为61.5%~77.2%,且在许昌和原阳试点高产型品种花后同化量和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均显著高于稳产型小麦品种(许昌2017年除外);表明在不同种植地区,高产型小麦品种较稳产型小麦品种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干物质转运和收获指数;但优质型和普通型并没有明显的规律,表明干物质的积累和转运与产量的关系更紧密。3、不同类型小麦品种SPAD和叶面积指数(LAI)差异分析高产型小麦品种叶片的SPAD值均较稳产型小麦品种高,但优质类型和普通类型并无明显差异。不同时期LAI在不同试点均为抽穗期最高,且高产型小麦品种抽穗期LAI在所有试点均显著高于稳产型小麦品种,表明高产型小麦品种具有较高的SPAD值以及较高的抽穗期叶面积指数。4、不同类型小麦品种茎鞘WSC积累与转运特征高产型小麦品种灌浆中期茎鞘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积累量在所有试点均高于稳产型小麦品种,而成熟期茎鞘WSC积累量在不同试点表现不完全一致;在原阳点优质高产型品种成熟期茎鞘具有较高的WSC积累量。同时高产型小麦品种茎鞘WSC转运在所有试点均高于稳产型小麦品种,表明在灌浆中期具有较高的茎鞘WSC积累量和较高的茎鞘WSC转运有利于产量的提高。5、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氮素(N)积累、分配及转运特征在所有试点成熟期N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多表现为普通型小麦品种较低,而优质型小麦品种较高。花前N素转运率以及花前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在所有试点均表现为优质型小麦品种高于普通型小麦品种;表明较多的花前N素转运量和成熟期籽粒中高的N素分配比例有利于优质小麦生产。6、不同类型小麦品种茎鞘WSC/N差异分析及碳氮转运与产量品质关系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开花期茎鞘WSC/N值范围为5.31~11.78,其中优质型小麦品种较低,而普通型小麦品种较高;且优质高产型小麦品种WSC/N高于优质稳产型小麦品种。适宜的WSC/N值(5.65~7.38)才能既促进产量提高又有利于品质的改善,才有助于实现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达到优质高产。相关分析表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和贡献率、茎鞘WSC积累和转运等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植株氮素的积累量、转运率、以及成熟期N素向籽粒中的分配比与籽粒蛋白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和NUE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保证较高的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同时,促进N素的吸收和营养器官中的N素较多的往籽粒中转运,才能在保证小麦高产的同时,改善品质,实现产量品质的同步提高。7、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栽培措施条件下碳氮积累、分配的差异分析在缺N条件下,普通稳产型小麦品种成熟期N素在叶片、穗轴+颖壳中的分配比例升高,同时所有类型品种成熟期N素在茎鞘中的分配比均显著提高,而籽粒中N分配比例有所下降,表明在缺氮条件下抑制了茎鞘中的N素往籽粒中的运转,降低了籽粒中N素分配比。在N0条件下,优质型(优质高产、优质稳产)小麦品种成熟期生物量下降幅度高于普通型小麦品种,但收获指数下降幅度则较低;稳产型(优质稳产、普通稳产)小麦品种的产量下降低于高产型品种;在W1条件下,稳产型(优质稳产、普通稳产)小麦品种的产量下降幅度显著低于高产型品种;表明在相对干旱和氮素限制条件下,优质稳产型小麦品种可能具有较好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