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各级政府在新的发展环境下针对农村发展适时出台的重要政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但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尚未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仅考虑选址、建筑、道路和基础设施等内容,缺乏对农村生活、当地文化习俗的了解,较少分析村民的公共活动需求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缺少对当地传统村落、文化和空间资源的保护,因此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外部公共空间功能的缺失,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外部公共空间作为连接新型农村社区外部环境与室内活动的纽带,是居民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空间的整体协调能够增加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外部公共空间的建设至关重要。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大部分学者对新型农村社区外部公共空间的研究停留在定性分析上,未能建立有效的综合评价研究体系。本文尝试着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外部公共空间综合评价体系,以期对新型农村社区外部公共空间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为了深入了解和分析新型农村社区外部公共空间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归纳了新型农村社区外部公共空间评价指标影响因子,筛选出19个影响因子,借助解释结构模型(ISM)对识别的影响因子进行区域划分和层级归类,得出3大类别的评价指标:生产活动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和生态景观空间。其次,通过对12个四级指标进行优化处理,分解出便于测量的38个五级指标,从而建立最终的新型农村社区外部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对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赋权处理,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同时利用正态分布赋权法对居民打分情况进行权重分析以消除极值给结果分析带来的误差。为计算各项指标的最终分值,引入有序加权平均算子(OWA)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本文通过对四川天府新区新型农村社区外部公共空间的初步调研和深入调研,运用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总结出新型农村社区外部公共空间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公共参与原则,设计结合自然地域原则以及兼顾休闲与安全原则对新型农村社区外部公共空间进行整体性优化和次级空间优化,其优化策略主要为“点线面”模式、“散点与环绕”式、“多级组团”式以及“景观带层级化”模式。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评价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