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文坛涌现出大批女性作家及作品。这些女性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在当时非常受读者欢迎,其销量远非同时代男性作家的作品销量所能企及。女性作家及作品牢牢占据了当时的文学市场,以至于有评论家把这一时期称为“美国女性的文艺复兴”。当时美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流行“真正女性崇拜”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一系列主要针对中产阶级白人女性而提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这些内容被历史学家芭芭拉·韦尔特概括为四种女性美德:“虔诚、顺从、贞洁、持家”。只有具备这四种美德的女性才能称其为“真正女性”。“真正女性崇拜”思想把女性的活动范围限定在家庭领域,同时把女性美化为男性的道德榜样和社会的道德脊梁。当时的女性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符合“真正女性”标准的女性道德典范,进而影响了广大读者的道德塑造。与此同时,正是这些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伦理规范使得女性时常陷入各种困境。女性作家在作品中真实再现了女性所处的困境,并由此针对女性伦理、家庭伦理以及社会伦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索。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苏珊·沃纳、范妮·费恩、哈里叶特·比彻·斯托和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四位代表作家对伦理的探索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以沃纳为代表。沃纳的作品真实再现了女性生存的困境,并塑造了比较符合“真正女性”道德标准的女主人公,以此提示女性困境中的生存策略。沃纳的作品虽然也隐含了对传统女性伦理规范的无奈和不满,但在伦理探索问题上沃纳给出的“处方”更多的还是强调女性精神上的自我完善。第二层面以费恩为代表。费恩笔下女主人公在失去丈夫保护和经济来源的情况下,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最终突破传统女性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模式,取得新的伦理身份——成功的作家和精明的商人,并取得对当时女性来说实属不易的经济独立。费恩在女性伦理探索上迈出关键的一步。第三层面以斯托为代表。斯托的作品触及了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奴隶制,并提出“家庭女性主义”和“母爱拯救世界”等思想,其核心是把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推向家庭和社会的核心位置,这对当时社会来说无异于一场伦理革命。斯托把伦理探索深入到了社会伦理层面。第四层面以奥尔科特为代表。奥尔科特的作品中既有符合传统社会道德标准的女主人公,同时她们在许多方面也与后来出现的“新女性”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时作品也展现了平等的婚姻关系,并把女性领域由家庭领域扩大到公共领域。奥尔科特在女性伦理、家庭伦理等方面进行了更深远地探索。从苏珊·沃纳到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这些女性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仿佛组成了一幕长剧,剧中的女主人公逐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从依赖顺从到独立自主,从自我克制到自我主张,从自我牺牲到自我实现,其笔下的女主人公也由遵从男权社会规范的“真正女性”向勇敢设计自己人生的“新女性”逐渐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