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疯病植原体致病效应因子的鉴定及Zaofeng6诱导丛枝发生机制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zerov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属于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 Mill.)。枣疯病是枣栽培过程中一种致死性病害,枣树一旦感染枣疯病,小树2-3年,大树4-5年就会整株死亡,给我国枣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枣疯病由枣疯病植原体(Candidatus Phytoplasma ziziphi)引起,植原体专性寄生于植物韧皮部筛管细胞,由于生长条件苛刻,离体培养难度大,枣疯病植原体致病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植原体类病害的发病机制为效应因子致病机制。即植原体通过分泌效应因子扰乱寄主植物的植物防御系统,与寄主中靶标蛋白互作造成植物生长发育及形态建成系统的紊乱,导致病症的发生。本研究以枣疯病植原体基因组为基础,以植原体效应因子致病机制为理论依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初步筛选出枣疯病植原体候选效应因子。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体系将候选效应因子转入拟南芥及枣中进行功能分析,鉴定得到诱发植物病症的枣疯病植原体致病效应因子;构建枣pGADT7-cDNA酵母双杂交文库。通过筛库试验得到与致病效应因子直接互作的靶标蛋白,构建致病效应因子在枣中的调控网络图。挑选关键的Zaofeng6靶标蛋白的,验证其基因功能,最终阐明枣疯病植原体的致病机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鉴定出8个枣疯病植原体候选效应因子。
  以枣疯病植原体基因组信息为研究基础,共获得694个编码蛋白的基因。根据植原体效应因子的特性从中共筛选得到8个含有N端信号肽、不含有跨膜区域且定位于潜在移动元件(PMU)区域的枣疯病植原体效应因子。根据其在枣疯病植原体基因组中的基因定位顺序,依次命名为Zaofeng1-Zaofeng8。筛选出的效应因子均为短肽,与前人报道一致。其中Zaofeng3属于SAP54类效应因子,Zaofeng4和Zaofeng6属于SAP11类效应因子。
  (2)筛选出诱导植物丛枝病症的枣疯病植原体致病效应因子Zaofeng6。
  将上述8个效应因子与pSAK277植物过表达载体连接,获得重组质粒,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体系转入拟南芥和枣中进行功能鉴定。鉴定得到一个可以诱导植物丛枝表型并且显著干扰植物防御反应的枣疯病植原体致病效应因子Zaofeng6。Zaofeng6主要诱导植物产生丛枝病症这与感染枣疯病植原体的植物表型一致。
  (3)在枣中筛选出11个与Zaofeng6直接互作的靶标蛋白
  本研究构建枣pGADT7-cDNA酵母双杂交文库进行Zaofeng6的筛库试验。共筛选得到11个Zaofeng6的靶标蛋白。这些靶标蛋白主要参与枣树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及植物防御等生命进程。其中包括枣Ⅱ类TCP转录因子ZjTCP7。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证明了Zaofeng6蛋白与ZjTCP7蛋白在细胞核中互作。且Zaofeng6蛋白的前两个α螺旋是与ZjTCP7蛋白互作的关键区域。通过qRT-PCR和WesternBlot试验发现Zaofeng6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均显著抑制了ZjTCP7的表达。
  (4)阐明ZjTCP7通过独角金内酯途径调控枣苗分枝
  通过CRISPR技术获得zjtcp7突变体枣苗,发现zjtcp7突变体枣苗表现出典型丛枝表型。通过酵母单杂交技术证明zjTCP7与独脚金内酯合成关键基因(ZjCCD7、zjCCD8和ZjCYP711A1)的启动子直接互作,可能调控其转录。qRT-PCR试验证明在过表达Zaofeng6阳性枣苗与zjtcp7突变体枣苗中,独脚金内酯合成关键基因ZjCCD7、ZjCCD8和ZjCYP711A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通过测定野生型枣组培苗和zjtcp7突变体枣苗中的独脚金内酯含量,发现zjtcp7突变体中独角金内酯含量显著降低。综上所述,Zaofeng6通过抑制ZjTCP7的表达降低独脚金内酯的合成,诱导枣苗丛枝病症的发生。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农业生产中杀菌剂使用量大、频率高,易在土壤中累积,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土壤微生物降解及土壤动物的解毒代谢对于修复杀菌剂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典型酰胺类手性杀菌剂双炔酰菌胺为目标化合物,根据其实际使用剂量和频率,在8次重复处理土壤中研究了双炔酰菌胺不同对映体的降解特征及相关的降解微生物菌群变化。同时,在人工土壤中研究了蚯蚓对不同对映体的解毒代谢。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双
学位
随着CRISPR-Cas系统的面世,基因编辑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在本研究开展之前,关于CRISPR-Cas9系统直接靶向编辑DNA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CRISPR-Cas系统新领域开发方向更多地转向针对RNA编辑。本研究明确了CRISPR-Cas13a基因编辑系统定向编辑RNA的机制,构建了可用于多靶标编辑TMV基因组的新型CRISPR-CAS13a表达载体,基于CRISPR-Cas13a工程化创制
学位
该研究试验一以玉米淀粉和脱锌豆粕为主要原料配制含锌4.67mg/kg的低锌、低V基础日糖,在此基础上添加不同水平的锌和V,共分12组.试验二以玉米和豆粕为主要原料配制含锌22.61mg/kg试验日糖共分15组,同时,又增设了一个基础日粮对照组,不添加锌,V水平为3000IU/kg,与上述15组中的1、4、7、10、13组进行比较.两试验均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别研究了低锌、高锌日粮条件下肉仔鸡体
学位

该试验应用自制的抗K和F菌毛单因子血清通过玻板凝集试验检测ETEC致病因子K和F菌毛抗原时发现,我们所购买的标准菌株C83919(O :K,F:H)、C83921(O :K,F:H)、C83287(O :F)、C83920(O :K:F)除与F单因子血清发生凝集外,还能与抗K单因子血清发生凝集.而C83286(K:K)只与K单因子血清发生凝集,C83992 (O :K,F)、C83286( O :
尽管目前对于HLA-G抑制NK细胞活性功能研究的比较多,也发现了许多NK细胞抑制性受性,但是对于HLA-G究竟如何与NK细胞受体作用,以及受体识别后抑制信号的传递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为阐明HLA-G与NK细胞的识别机制以及HLA-G参与免疫耐受作用的分子机理,我们应用RT-PCR方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克隆包含HLA-G1完整阅读框的cDNA序列.在此基础上,PCR扩增编码HLA-G1胞外
学位
新城疫(ND)是对养禽业危害最大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而新城疫病毒(NDV)FE株则是中国的标准嗜内脏速发型强毒.为了明确NDV FE株的致病机理,同时也为了研制免疫保护率高、保护期长的ND基因工程疫苗,该研究对与FE株致病性和免疫原性密切相关的融合蛋白(F)基因进行了克隆、序列分析,构建了表达该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并测定rFPV的免疫效力.
学位
朊病毒病(又称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是致病型朊蛋白,在牛脑中聚集能够造成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eiform encephalopathy,BSE).患病牛脑中致病型朊蛋白的检测是诊断BSE的重要方法,其中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是检测的金标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