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齐梁体考论——基于格律的考察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939639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梁时期,诗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沈约、周颙等人对诗歌理论进行探究,“四声八病”理论逐渐发展成熟,对诗歌创作起到一定约束规范作用。诗歌由此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并在此期间产生了“永明体”这一新的诗体。进入唐代之后,诗歌格律逐渐定型,并发展至鼎盛时期。经历“安史之乱”,诗歌一改骨气端翔、兴象玲珑之致,大历年间诗歌展现出一种孤寂的心境和清雅的情调,呈现出气骨顿衰的景象。
  此后,中晚唐诗人面对这种盛唐诗歌“极盛难继”的境况和大历诗歌气骨顿衰的景象,想要寻求诗歌的创新和突破。因此,这一时期,流派分立,诗体众多,齐梁体、格诗等诗歌样式逐渐流行。唐代齐梁体作为一种新诗体,效仿齐梁时期诗歌规制格律,从而在诗歌格律成熟的中晚唐时期创作出与格律相背离的诗歌,展现出独特的诗体特征。就平仄而言,唐代齐梁体诗歌既存在合律诗句,又存在不合律诗句,甲、乙句式合律比较高,粘对主要遵循“粘对律”;就用韵而言,唐代齐梁体诗歌主要遵循“邻韵互押”的用韵类型,既使用平声韵,又使用仄声韵;就属对而言,唐代齐梁体诗歌既有古体诗的对仗,又存在律诗的对仗;就病犯而言,上尾和鹤膝两病的病犯率较高,呈现出与律诗相背离的倾向。
  目前,唐代齐梁体与永明体、齐梁调诗、格诗和吴体等存在混淆之处。相较于永明体而言,两者在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永明体诗歌作为摹仿对象,处于诗歌格律正在探索的阶段,虽未达到律诗格律的成熟阶段,但是其极力的靠近律诗格律,避免声病,与唐代齐梁体处于格律成熟阶段与格律相背离的倾向正好呈现相反状态,且永明体在平仄、用韵、病犯等方面更加接近于律诗。而处于初盛唐的齐梁调诗应该为“齐梁调声”的误写,齐梁调声作为初盛唐诗人对齐梁时期诗歌的调声术的总结,与中晚唐的齐梁体时间相差较远,两者之间未必存在必然联系。
  除此之外,格诗和吴体与齐梁体同为中晚唐时期的诗体,格诗与齐梁体性质较为接近,但两者在内涵延展方面并不相同,格诗的内涵要大于齐梁体,且格诗在平仄、用韵等方面对诗歌的“复古”程度要高于齐梁体诗歌;吴体则并不能总结出其具体的诗体特征,句式与拗体诗相类似,诗句多用拗,且掺有古调,风格屈曲峻峭,与齐梁体差异较大。
  唐代齐梁体诗歌作为一种新诗体,诗体特征较为明显,显示出与律诗相背离的倾向,且不能等同于永明体、齐梁调诗、格诗和吴体等诗体,展现出自己独特之处。它流行于中晚唐时期,是诗歌内部发展的复古与革新的结果,也是诗歌审美观念在雅正与浮艳之间循环选择的结果,这一诗体对宋代和清代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他文献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情绪智力快速发展的时期,元情绪作为情绪智力的核心因素,在这时期的发展尤为关键。迄今为止,关于元情绪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相关研究更显不足。因此,探讨初中阶段的元情绪结构,编制《初中生元情绪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并研究初中生元情绪与其他相关心理因素关系,探索培养初中生元情绪的有效途径非常重要。  本研究结合了大量研究结果,通过访谈和调查的方法自行编制了《初中生
学位
冯煦是晚清文坛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出生于动荡不安的晚清,作为儒家传统文化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士子,兼济天下是他一直以来的抱负,不论是作为文人还是作为朝廷官员,他都渴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与人民做出贡献,这种“以民为本”以及为国家鞠躬尽瘁的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冯煦少有才名,不论是诗歌亦或是词作都取得了比较重要的成就,也可谓是乱世文化成就的一位文人,但受所处时代影响,冯煦一生波澜曲折,半生漂泊,不可不
学位
一般认为,语气副词的位置是比较灵活的。它既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位于句中,甚至有时可以位于句末或者独用。但是我们发现现代汉语中其实还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的语气副词,它们的位置十分固定,只可以位于句中,不可以位于句首。因此,我们把这些只能位于句中主语后谓语前的语气副词称为“唯饰谓语气副词”(即定位语气副词),而将那些位置比较灵活的语气副词称为“可饰句语气副词”。可饰句语气副词都可以移回句中位置,如果它用于句
学位
本文以现代汉语动宾式动动复合词为研究对象,运用构式压制及生成词库的理论,对这类复合词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动宾式动动复合词的界定及动素分析;第二,动宾式动动复合词的构式压制情况;第三,动宾式动动复合词后一动素指称化情况及动宾式动动复合词的整体转喻现象。  首先通过对比分析描写,把动宾式动动复合词与偏正式动动复合词、连动式复合词区别开来,对V1进行语义特征分类,并且对动宾式动动复合词进行了
文学与音乐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两种艺术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彼此辉映的例子比比皆是。当音乐在诸艺术种类中的地位越加受到推崇时,文学开始积极地汲取音乐的艺术思想和形式技巧,丰富自身的表现手段与精神意义。  音乐影响了余华的写作,西方古典音乐,民谣民歌、中国戏曲等音乐是作家生活与爱好的一部分,也是其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养分来源。首先,音乐赋予余华最直接的文学成果,是《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等十余篇有关
学位
庐隐作为“五四”新文学拓荒时期的重要女作家,其创作无疑具有现代性的特点。她在小说中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描绘出了那个时期女性的觉醒意识和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小说给女性研究,特别是现代女性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文学样本。然而,庐隐的创作又是复杂的。在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发生冲突的特殊文化背景下,她的创作又刻上了深深地时代烙印,即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文化的余温。如她前期“为人生”的小说创作无不暴露尖锐
学位
朱天文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电影编剧,著有小说集《传说》、《炎夏之都》、《世纪末的华丽》、《荒人手记》,电影剧本《童年往事》、《最好的时光》、《刺客聂隐娘》等等。伊塔洛·卡尔维诺是具有深刻世界影响力的西方作家,其作品《看不见的城市》、《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等构思精美,内涵丰富,深深受到当代作家的推崇。同时,作为文学理论家,他在《美国讲稿》中所提出的对于文学的价值、特质与特性的看法,为当代作家的小说
学位
信息化社会最明显的标志是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彻底改变了人们读书看报方式,网络新闻的阅读越来越成为大众主要的新闻阅读方式,网络新闻的标题作为网络新闻之眼的身份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和归纳相关语料,参考相关文献,以人民日报为参照点,分析和比较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特点。  本文以新闻标题语言为研究对象,共收集到近25000条语料。首先,对《人民日报》这一传统纸
学位
老舍和王朔同为北京作家,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浓稠的北京味均为人称道。今天我们去研究这样两位作家,不光是重新探究二者小说文本中所展现出的艺术特色,更是在比较的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地考察二者文本的异同,发见其前后承继的历史脉络和对于文学史的意义。  绪论部分介绍当前学界对于京味小说、老舍及王朔二者间关系的研究论述,概述出当前研究总体上是在京味小说的视域统领下,将二者建立起联系。笔者基于此基础脉络,通过分析二
学位
在世界上的许多语言中都存在俚语现象,它是一种非标准语的口语变体。青年俚语则具有强烈的表达性特征,并且属于语言系统中最具活跃性的范畴,具有强烈的表达性、修辞色彩性、幽默性、不稳定性、新颖性、社会性特征,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发展和一个民族生活的缩影,很有研究价值。  本文在界定了青年俚语的概念、梳理了青年俚语与其他语言现象关系的基础上,分别从结构、语义和修辞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对汉语青年俚语和俄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