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区边界距离3公里的社区定为保护区。其周边社区周边社区有武鸣、上林、马山、宾阳4个县8个乡镇54个行政村218个自然村,保护区内没有自然村。自1981年建立保护区以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周边居民的活动范围和生产经营方式,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社区居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有抵触情绪和行为。大明山保护区周边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采集、打猎等传统经济活动,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甚至有直接开发利用现象。因此,为了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必须了解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寻求社区经济发展对策;做好社区共管工作;加强对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让社区群众逐步懂得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的关系,把被动的保护逐步变成自觉的行动,这对促进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PRA半结构式访谈、社区漫步、问题树等方法对大明山周边社区调查,得出保护区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和保护区在管理方面存在限制因素各6个方面。利用成对比较分析法对两组因素排序,得出两组因素影响由强到弱的排序结果:
(1)威胁因素:森林火灾隐患大、侵占林地、捕猎、过度放牧、砍伐林木、采集。
(2)限制因素:巡护安排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员业务素质低、保护区与社区沟通不顺、缺少部分生物本底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
根据排序结果对每个因素进行识别,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最终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通过将调查资料整理后得出结论并对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协调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与建议,使其自然保护区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与周边社区协调持续发展,改变过去单纯保护的管理方式,为保护区与周边社区找到协调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