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区域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的黑土区,在常年耕作的土壤环境条件下种植大豆进行实验处理,于2012年5月、7月和9月分别设置杀虫剂、除草剂、EM堆肥和对照样地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三种处理下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个体密度、群落空间结构和时间动态以及土壤动物与土壤环境因子相关程度,研究旨在揭示黑土环境大豆田施用杀虫剂、除草剂和EM堆肥对土壤动物影响,对比分析各农用化学品对土壤动物影响,设置梯度施药实验为农用化学品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东北黑土区土壤动物种群的调查提供理论基础。土壤动物种类鉴定结果表明:杀虫剂处理区共获土壤动物4083只,划分为24个类群,除草剂处理区共获土壤动物5543只,划分为25个类群,EM堆肥处理区共获土壤动物5963只,划分为29个类群,并且三个处理区的优势类群均为甲螨亚目和中气门亚目,占总体数量比例依次为81.65%、89.03%和67.94%,同时杀虫剂和除草剂处理区的常见类群以螨类和弹尾目为主,而EM堆肥处理区常见类群除螨类和弹尾目以外,还包括步甲科、隐翅甲科和金龟甲科。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分析表明:(1)空间特征:水平方向上,随施用药剂浓度增加,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逐渐降低,而EM堆肥处理区个体数量和种群数量则随EM菌剂施用量增加有所提高。垂直方向上,EM堆肥处理区土壤动物均在0~5cm土层最多,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与菌剂浓度正相关,而杀虫剂和除草剂处理区土壤动物聚集于5~10cm土层,且施药浓度越高在该层中聚集趋势越明显,同时在0~5cm土层土壤动物随施药浓度的增加呈明显递减趋势,而0~5cm土层以下则不具有这种递变规律。(2)时间动态特征:不同浓度杀虫剂处理区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量均以5月份最多,且与药剂浓度负相关。5月和7月不同浓度除草剂处理区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表现:低浓度>中浓度>高浓度,7月份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在不同浓度除草剂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而高浓度处理区以5月份最多。中浓度和低浓度EM堆肥处理区个体密度均在不同月份间存在差异,中浓度和高浓度EM堆肥处理区类群数量在7月份最多,并且与除草剂和杀虫剂处理相比该月份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增加较为明显。(3)土壤动物与土壤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蜱螨目和跳虫均对其周围干扰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各处理区均存在部分稀有类群与土壤环境中pH、速效磷和全磷显著相关,土壤环境中有机质和速效钾是影响农药和EM堆肥处理区多样性差异的重要因子。农业生产中施用杀虫剂和除草剂的药剂浓度要适度,药剂用量应达到杀除靶向害虫和杂草的目标,同时对土壤环境的破坏程度要降到最低。EM堆肥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在农田生产中应提倡施用有机肥料。由于本研究设置药剂浓度梯度较少,未确定既能除害又不会对土壤动物群落造成过于严重扰动的施药剂量,因此本研究方向有待进一步深化,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