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各民族在其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利用和保护植物染料资源的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不仅为现代染料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原型”,也为探索植物染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效信息。但是,自合成染料出现以后,其因价格低廉、工艺简便、种类繁多、色牢度良好的特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这给传统的植物染料及其相关传统知识带来了毁灭性的冲击。大理白族有着悠久的植物染色历史,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与植物染料相关的植物染色传统知识,但是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主流思想开始影响当地人的传统观念,合成染料逐渐被当地人所接受,并有着代替传统植物染料的趋势,与之相关的传统植物染色文化也正在逐渐消失,因此,对该地区植物染料及其传统知识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收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搜集整理大理白族社区传统使用的植物染料资源以及与其相关传统染色知识,本文采用民族生态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于2016-2018年对云南省大理州的13个白族村寨,5个传统集市,3个相关政府机构以及3个植物染色工厂进行了田野调查。通过参与式观察白族社区中的植物染色活动以及对掌握植物染色知识的关键人物进行访谈,得到如下研究结果:白族传统利用的植物染料资源有23种,隶属于19个科,使用部位包括根、茎、叶、花和果实等,染制的颜色有红、黄、蓝、灰、黑等;白族社区中存在水提、发酵及直接剁碎3种炮制植物染料的方法和直接染色、先媒后染、先染后媒及同浴染色4种植物染色的方法;在植物染色过程中白族使用的传统工具有染缸、染棒、晒架和石碾等;在长期的植物染色实践过程中,白族不断丰富着植物染色知识、继承着植物染色传统,并结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植物染色文化,如扎染文化、节日文化、祭祀文化和审美文化等;采用使用频率统计(f)、信息一致性指数(ICF)和文化重要性指数(CII)3个定量指标对23种植物染料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由于白族扎染的传统,板蓝的使用频率,可以染蓝色的信息可靠度及其在白族传统文化中重要性都呈现出较高的比值。结合上述调查结果,研究对植物染料在大理当地染色工厂中的产业化实践、植物染料未来的应用前景及植物染色文化传承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探讨,并对植物染料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如下建议:(1)在大理州政府的扶持下,建立专门的染色植物园,并定期举办植物染色的科普活动,保护染色植物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2)在洱海污染治理的大环境与契机下,当地的植物染色工厂应当联合起来,将植物染色的品牌做大做优;(3)植物染色工厂应与当地的高校、研究机构合作,通过科研手段生态的解决植物染料的色牢度问题,从而推动植物染料的产业化、集中化和集团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