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第二位和第三位,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目前胃癌的治疗方案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仍是治疗胃癌最重要的方式。手术并发症(感染性疾病、吻合口瘘、胃瘫、肠麻痹等)的发生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术前患者的一般营养状况是影响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癌症患者术前营养状况不仅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关,而且影响患者长期预后。胃癌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高,对存在高风险的患者积极进行术前干预,是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方式。目前,临床工作中有多项工具和指标用来评估营养状况,例如体重指数(BMI)、血清白蛋白和NRS2002评分系统。近年来,人们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观察人体组成成分,与BMI相比,CT能够更直接、客观的评估机体骨骼肌和脂肪含量;另外CT扫描还能够测量区域面积内肌肉的CT值,间接反应骨骼肌密度,因此骨骼肌含量和密度作为新的评估营养状况指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CT测量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前骨骼肌含量和密度,明确骨骼肌含量和密度作为反应营养状况指标的重要价值,研究骨骼肌含量和密度的衰减与胃癌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409例GC患者。调取术前15天内CT影像资料,通过术前CT测量第三腰椎(L3)棘突水平连续两个层面的双侧腰大肌横截面积和CT值,计算两层腰大肌横截面积和CT值的平均值。骨骼肌减少的诊断依据是L3 腰大肌指数(Psoas Muscle Index,PMI;男性 PMI<6.36 cm2/m2,女性PMI<3.92 cm2/m2)。肌肉密度衰减的诊断依据是L3腰大肌平均CT值(男性MA<44.4 Hounsfield Units(HU),女性 MA<39.3 HU)。肥胖的诊断标准是体重指数(BMI)≥25 kg/m2。查阅病案系统收集409名胃癌患者术前基本临床特征、血液检查结果、病理结果,术后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等资料信息。本研究通过了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LCYJ:N0.2019-025)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9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男女比为3.2:1.0,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16%(n=62)。CT评估后发现,有265名(64.8%)患者存在骨骼肌减少。骨骼肌减少与年龄(OR:1.076;95%置信区间(95%CI):1.050-1.103;P<0.0001),体重指数(BMI)(OR:0.676;95%CI:0.580-0.788;P<0.0001),营养风险筛查 2002(NRS 2002)评分(OR:1.611;95%CI:1.189-2.183;P=0.002)和白细胞(WBC)计数(OR:1.21;95%CI:1.039-1.409;P<0.014)明显相关。肌肉密度衰减的患者有58名(14.18%)。分析结果表明,骨骼肌密度衰减与年龄(OR:1.081;95%CI:1.043-1.120;P<0.0001)、BMI(OR:1.151;95%CI:1.029-1.288;P=0.014)、NRS2002 评分(OR:1.455;95%CI:1.007-2.101;P=0.046)、肿瘤分化程度(OR:0.412;95%CI:0.263-0.644;P<0.0001)、TNM 分期(OR:2.407;95%CI:1.524-3.803;P<0.0001)相关。骨骼肌减少组与非骨骼肌减少组在性别、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病理组织类型、TNM分期和住院时间方面没有明显差异。骨骼肌密度衰减组与非骨骼肌密度衰减组在性别、血生化指标、住院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分析结果显示骨骼肌减少及密度衰减与术后并发症无关,NRS2002评分、白蛋白水平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关;在亚组分析中,少肌性肥胖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仅有骨骼肌减少的患者(P<0.0001)。另外,重度骨骼肌减少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明显相关(P<0.0001)。结论术前骨骼肌减少和(或)骨骼肌密度衰减并不直接影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少肌性肥胖和重度骨骼肌减少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