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龋病是一种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由于其患病率高、危害大,已被WHO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目前认为宿主、微生物、饮食和时间这四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在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此外,许多学者都致力于龋病预测以及抗龋或抑制龋病发展的固有口腔防御作用的研究,唾液在口腔的防御作用系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抗龋和维持口腔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Cariogram龋病风险评估软件研究昆明市某小学200名12岁儿童的个体患龋风险,并分析各个龋患危险因素与患龋风险之间的关系,为该年龄段儿童龋病风险预测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此外,本研究通过对龋高危人组儿童与龋低危组儿童的非刺激性唾液中抗菌肽(AMPs)进行研究,对比龋高危儿童和龋低危组儿童之间AMPs浓度的差异,探讨AMPs与龋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探寻应用相关的唾液抗菌肽进行龋病风险预测的可行性,为龋病风险分析提供新的方法,并为寻找新的生物防龋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路。通过对200名12岁儿童进行口腔临床检查,唾液检查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龋病经历(恒牙龋失补牙数(decayed, missing and filled teeth, DMFT)〕、相关疾病、饮食内容(乳杆菌计数)、进食频率、菌斑指数、变形链球菌计数、氟化物的使用、刺激唾液分泌速率及唾液缓冲能力。利用Cariogram龋病风险评估软件得出个体患龋风险,根据患龋风险值将受检者分为五个龋危险组。利用线性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各个龋患危险因素与患龋风险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如下:200名12岁儿童龋均为0.33±0.79;根据得出的患龋风险值,受检者中患龋高风险者占16%,患龋低风险者占2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氟化物的使用、DMFT变形链球菌计数、乳杆菌计数和进食频率与患龋风险显著相关;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简化龋病风险模型。为了探讨AMPs与龋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根据Cariogram龋病风险评估软件的评估结果,采集龋高危组儿童和龋低危组儿童的非刺激性唾液,分别用BCA蛋白浓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受试者的唾液蛋白浓度和唾液中抗菌肽hBD-3、LL-37以及HNP1-3的浓度做定量检测,用SPSS19.0分析唾液蛋白浓度和3种抗菌肽与儿童龋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如下:龋低危组儿童唾液中抗菌肽LL-37和HNP1-3的浓度均高于龋高危组儿童,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P=0.012<0.05);且龋低危组儿童和龋高危组儿童唾液中的LL-37的浓度与HNP1-3的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性。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综合分析了10个与患龋相关的风险因素,从中筛选出了5个与龋病显著相关的风险因素,建立了12岁年龄组儿童的患龋风险预测模型,从而为该年龄段儿童龋病风险预测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通过对比龋高危儿童和龋低危组儿童唾液中AMPs的浓度,发现了LL-37和HNP1-3与儿童龋易感性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龋病预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