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但是,心理学界对于本体和喻体在隐喻句中的作用尚有争议。汉语作为一种语言,使用者众多,而对这一问题的实证性研究很少。因此,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对本体和喻体在汉语隐语句理解中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隐喻理解的过程。关于本体和喻体在隐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模型:先提取模型,认为隐语句理解始于喻体,是将本体纳入喻体所确定的抽象类别中的过程;先校正模型,认为隐喻的理解始于本体和喻体表征之间的校正,即发现本体喻体间的相似点,包括特征以及相关结构的匹配,然后将喻体结构投射于本体;第三种理论,隐喻的轨迹理论认为,随着喻体规约性程度不断增高,隐喻的理解由先校正的理解过程过程转向先提取的理解过程。本研究集中在形式为“A是B”中文隐喻句理解过程的研究(A和B均为由两个字组成的名词)。假设在喻体规约性高的隐喻句的理解过程中,喻体的作用大于本体;喻体规约性低时,喻体和本体的作用无显著差异。本研究采用语义启动和反映时的心理学方法来验证假设。实验采取2×2×3被试内设计,第一个因素为隐喻句的喻体规约性,有两个水平:高规约性和低规约性;第二个因素为本体喻体的相似性,有两个水平:高相似性和低相似性;第三个因素为启动类型,有三个水平:以隐喻句本体、喻体、以及以启动符为启动。实验结果表明,在喻体规约性高且本体喻体相似性高的隐喻句理解中,喻体启动作用大于本体,且差异显著;在喻体规约性高但本体喻体相似性较低的隐喻句理解中,喻体和本体启动作用无显著差异;在喻体规约性较低的隐喻句理解中,无论相似性高或低,本体喻体启动作用均无显著差异。因此,在隐喻句的理解中,确实存在着由先校正的理解过程过程转向先提取过程这一现象。但这一转变并不是完全的。因为喻体规约性只涉及喻体而忽略了本体,因此,并不能完全介导和预测这一转变,需要综合考虑其它同时设计到本体和喻体因素(本文中为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