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ondrocalamopsis daii)是广西柳州林科所1980年以撑蒿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为母本,大绿竹(Dendrocalamopsis daii Keng f.)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来,有3,6,8,30号四个无性系。它们均适宜于我国南方地区生长,目前主要推广的是撑绿竹3号无性系(简称撑绿竹3号)。2003年黔北作为纸浆林进行了引种栽培。本文对撑绿竹3号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从主要立地因子对撑绿竹3号生长影响的分析来看:(1)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6个立地因子中,海拔、小地形部位、土层厚度及坡度对撑绿竹3号的生长影响较大,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是影响撑绿竹3号生长的主导因子;(2)根据主导因子划分立地类型区(3个)、立地类型亚区(6个)、立地类型组(12个)、立地类型(72个);(3)结合t-检验的结果认为最适宜撑绿竹3号生长的立地类型是ⅠCb5、ⅠSb5;较适宜的是ⅠCb6、ⅠCb3、ⅠSb6、ⅠSb3、ⅡCb5、ⅡSb5;较不适宜的是ⅠCb4、ⅠSb4、ⅡCb6、ⅡSb6;不适宜的是所有的Ⅲ(≥800m),所有的a(坡上部),以及所有的1和2(薄层土)。通过对撑绿竹3号幼竹104天的观测,(1)用最优分割法进行聚类分析,将撑绿竹3号高生长的过程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2)撑绿竹3号高生长数学模型为三次函数模型,即竹高(Y)与时间(t)的拟合模型为:Y=-7.8784+0.4659t+0.1663t2-0.0008t3,其R2=0.996;(3)撑绿竹3号的高生长存在昼夜差异,总的趋势是夜生长量大于昼生长量,高生长最慢在14时左右,最快在2时及6时左右;(4)通过高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偏相关分析认为相对湿度、最高气温和日照时数对高生长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同时这三个气象因子与高生长均呈负相关关系;而降雨量、日均温和最低气温的影响则不显著。从撑绿竹3号营养空间拓展的调查情况来看,6个立地因子中,海拔、小地形部位、土层厚度及坡度对撑绿竹3号营养空间的拓展影响较大,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1)冠幅在薄层土上、海拔800m以上、坡上部(山脊)其拓展的能力很小、速度很慢,不适宜或不太适宜撑绿竹3号的栽培;(2)篼幅在薄层土上、海拔800m以上、坡度在斜坡以上的拓展的能力很小、速度很慢,不适宜或不太适宜撑绿竹3号的栽培。(3)立地条件的分异将影响到撑绿竹3号营养空间的拓展,从而影响到造林密度。立地条件好的造林密度仍可用3×4m,但立地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如中层土上其造林密度应由3×4m提高到3×3.5m,或3×3m,甚至更高,这样才能尽快郁闭成林。经撑绿竹3号生物量的分析,得出:(1)胸径、秆高、秆重、枝重、叶重、地上部分总重等因子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2)秆生物量与胸径拟合方程为:W=0.0849D2.0036;(3)地上不同构件的生物量分配是竹秆>枝条>叶子。单株竹秆的生物量是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同时也随胸径的增大而增大;(4)竹丛的生物量平均15.3kg丛-1;竹林生物量大部分为12500.0~16666.7kg/hm2;(5)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竹林分成5类,即超低产林、低产林、中产林、高产林和超高产林。撑绿竹3号不同年龄竹秆的含水量不一样,Ⅰ龄竹>Ⅱ龄竹>Ⅲ龄竹;不同部位亦不相同,为下部>中部>上部。通过测定,撑绿竹3号根系活力为Ⅱ龄竹>Ⅲ龄竹>Ⅰ龄竹。不同年龄撑绿竹3号的叶绿素含量为Ⅱ龄竹>Ⅰ龄竹>Ⅲ龄竹;不同部位叶绿素含量为下部>中部>上部。撑绿竹3号胸径与叶面积的最优模型为三次模型:M=91974.8-50277D+10460.2D2-56.144D3,R2=0.9012,目前竹林的叶面积指数大部分在6以下,还未达到丰产结构。撑绿竹3号的纤维形态特征在秆不同部位、不同年龄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纤维的平均长1990.23μm、宽13.65μm、长宽比为145.87,适宜造纸;同时分析了与造纸性能有关的化学成分,综纤维素含量为67.54%,认为撑绿竹3号是一比较优良的纸浆材。撑绿竹3号结构调整的试验初步表明,竹林在生产过程中应保留一定数量的老竹,当地“四年一刀砍”的传统习惯是不合理的。采伐强度不宜超过60%。通过对黔北土壤养分状况的分析,植株养分的测定,撑绿竹3号目前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量为83.34Kg/hm2、15.38Kg/hm2和72.43Kg/hm2,需求比例约为5:1:5,实际生产中所施用的6:1:0的比例与之相差较大,应予调整。通过调查研究,初步鉴定出黔北撑绿竹3号真菌病害种类14种,害虫种类22种。对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种类超过已报道的数量,应加强监控和研究,给予积极的防治,使撑绿竹3号无性系种群得到保健,并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