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中期西方文艺理论界一个重要的批评流派,被誉为西方当代三大文学批评之一。原型批评理论置基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最终成形于加拿大文学理论家诺斯洛普·弗莱。
原型批评作为一种西方的文学批评方法,被引进到我国已经30年了,在这30年的时间内,原型批评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然而对这一过程的梳理,目前在国内尚比较少见。我们认为,梳理其接受过程,对于了解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促进我国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论文将原型批评在中国的接受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试图对这一接受过程作一番新的探索。
文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原型批评在中国接受的文化背景。在这一篇内,主要从原型批评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较为神秘的文化之间的联系的角度,集中讨论原型批评在中国接受的文化背景。文章具体地从原型与我国的《易经》、佛教思想、道教思想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证,目的在于论证西方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原型批评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契合性,而这种契合为原型批评在中国的接受提供了某种积极的可能性。
下篇为原型批评在中国的接受过程。本篇主要讨论原型批评被我国文艺理论界接受的历史。在这里,我们根据原型批评在中国接受的历史事实,将这种接受过程分为“抵触、接纳、实践、重构”四个阶段,并对这四个阶段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也探讨了这种阶段性发展的各自原因。在这种历史过程的梳理中,我们发现,原型批评在中国的接受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曲折的过程,这种复杂性既具有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普遍性的特点,同时,又具有文学批评界自身的特殊性。理解这种接受过程的复杂性,对于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敞开胸襟,不断接受先进与优秀的他民族文化,以壮大自己,提高自己,都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