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古代汉文学史上,“五山文学”时期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发展阶段。其中,著名禅僧义堂周信的汉文学成就最为显著。在义堂周信的创作思想中,禅、儒、文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他既摆脱不了禅僧本质的佛教精神,又对儒家思想有很大程度的认同,而汉诗文创作既是表达的需要,又是他热衷的爱好。在义堂周信的文学创作中,始终交织着禅宗精神与儒家思想。他的创作思想正是围绕禅儒文三者的关系开展的。义堂周信自己的文学创作思想中对这三者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参禅才能悟道,通儒以修身,为文则是辅助技能,有利于更好的体会禅意,理解儒学思想,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更直接的作用。
义堂周信往往将禅儒二者放在归结万物本源、生命终极的视角上加以比较。因为在他看来,禅宗是世间终极意义上的唯一,包含其它一切法则,而儒家老庄思想对生命的理解与此相通。同时,义堂自己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尽忠报国、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更是儒士思想的体现。他还认为,如果禅儒并通而精于文采,便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有益于佛教。但无论学“儒”还是学“文”,都是为了有助于禅宗教义的发扬,这是根本宗旨。
禅与诗的交融和互渗在中日文学文化史上是一个特殊而又源远流长的现象。在中国,以严羽的《沧浪诗话》为代表,形成了纯文学角度的“以禅喻诗”诗学理论。而义堂周信则从禅僧的角度出发,将“以诗补禅”看作诗禅恰当的相处方式。严羽和义堂周信都将诗与禅看作互为一致、相辅相成的两个客体。这基于他们把握了禅与诗的某种特性和本质,但他们看待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和实质却不尽相同:义堂周信是从禅宗法门的本质来看,将诗歌纳入佛法之中,看作参禅的一种外在形式之一。借助于诗歌文字的外在形式,可以弘扬佛理,教化民众,帮助人逐渐接近对禅宗教义的理解,最后达到通晓佛理的境界;而严羽则是从诗歌的艺术特征出发,看到禅宗参禅形式与之有相似之处,在诗歌中引入禅的体悟方式能够有利于诗歌意境的提升和艺术品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