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东北地区26站夏季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51~2008年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异常(PDO)的关系。结果表明:
(1)东北夏季气温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气温的变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东北地区夏季低温频发;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后期,夏季低温出现频率减少;90年代至今,夏季气温升高显著。
(2)东北夏季气温与太平洋海温相关关系在PDO不同位相下发生转变,PDO位相转变后,东北夏季气温与同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相关减弱、与黑潮区海温相关加强,东北夏季气温与前期各季太平洋海温相关分布差异很大,前期西太平洋暖池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南半球海温相关信号有一定持续性且有所加强。PDO位相转变后,ENSO影响中高纬度地区的PNA遥相关型减弱,东亚地区呈现一种沿东亚沿岸从高纬到低纬的“+-+”的环流型,这种环流型引起东北夏季气温异常与ENSO的关系减弱,ENSO激发500hPa高度上环流型的改变是ENSO与东北夏季气温关系发生转变的原因之一。
(3)东北夏季低温与东北冷涡及极涡强度和面积变动关系密切。对影响东北夏季气温的东亚环流系统分析得出,东北冷涡强度偏强、极涡面积偏大且强度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东北夏季气温易偏低,反之偏高。70年代中期以后,东北冷涡、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关系减弱,也是解释东北夏季气温与ENSO事件关系改变的环流因素之一。70年代中期以后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升高,极涡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偏小,是导致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年代际升高的原因之一。70年代中期以后,西太平洋区域海温是预测东北夏季气温的关键海域,从前期冬季开始,当西北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偏低时,夏季东北冷涡强度异常偏强,极涡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东北地区夏季气温易偏低,反之东北夏季气温易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