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研究改良简化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Descemet stripping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DSEK)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012年~2018年在我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共65例(65眼),其中男36眼,女29眼,平均年龄67.3±10.4(45~84)岁。按照手术方式分为改良简化DSEK组和常规PKP组,其中改良DSEK组共纳入38眼,常规PKP组共纳入27眼。改良DSEK的操作要点包括:在材料制作上,采取真空负压环钻在新鲜供体眼球上按照深板层角膜移植材料的制备方法制作厚度可控的角膜内皮移植材料,平均植片直径8.03±0.47(7.25~9.00)mm;在植片植入方法上,采用了简易的用于早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塑料滑板,无需缝线牵引和专用推注器,简便易行。PKP按照常规方法操作,平均植片直径7.92±0.29(7.50~8.50)mm。术后随访1年,观察指标包括术后1月、3月、6月、12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植片生存率。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 1、3、6、12 个月的平均 BCVA(LogMAR),DSEK 组分别为 0.95±0.41、0.81±0.54、0.67±0.63 和 0.62±0.72:PKP 组分别 1.10±0.34、1.04±0.38、0.99±0.52和1.02±0.6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0.015、0.000、0.001和0.001)。术后1年DSEK和PKP组的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1441±429和1183±595个/mm2,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82)。术后1年DSEK和PKP组植片生存率分别为91.2%和70.4%,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9)。在术后并发症方面:DSEK组术后继发青光眼13眼(34.2%),其中术前有青光眼病史者1 1眼(84.6%);PKP组术后继发青光眼11眼(40.7%),其中术前有青光眼病史6眼(54.6%);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591)。DSEK和PKP组的术后植片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2%(5眼)和29.6%(8眼),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279)。PKP组6眼(22.2%)术后出现植片感染,感染控制率为66.7%。DSEK组6眼(15.8%)术后出现角膜内皮植片移位,经过再次前房注气复位。DSEK组4眼(10.5%)术后发生原发移植失败,PKP组无原发移植失败的发生,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82)。结论:1.改良简化DSEK技术是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的内皮移植手术方法,可获得同常规DSEK手术相似的术后效果,并且植片植入方式更加简单。2.术后最佳矫正视力,DSEK组明显优于PKP组,且较早趋于稳定。3.在植片生存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上,DSEK明显优于PKP。4.对于眼前节情况较复杂的患者,如浅前房、合并白内障等,改良简化DSEK技术亦能取得良好的术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