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是人类肉食消费品中较为偏好的重要蛋白质来源。本研究采用的革胡子鲶属热带、亚热带鱼类,生长快,肉质细嫩、味似淡水鳗鲜美、营养丰富。除其蛋白质含量高外尚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促进伤口愈合,具有补血、益阳等功效。但是耐低温能力差,当温度降到7℃以下时,则开始死亡。其能适应温度范围为8~38℃,繁殖适宜水温最佳为27~32℃、18℃时基本不产卵。在北方地区,“10.1”国庆节后一个星期内,鲶鱼要全部起捕上市,以免在池塘中冻死。如果要想在冬天吃到鲜活的革胡子鲶,水温至少要保持在13℃以上。这对北方的冬季来说很难做到,所以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将有用的鱼类抗寒性基因导入鱼卵以期改良其抗冻性能,为培育出耐低温的革胡子鲶鱼提供了新途径,同时也使北方消费者冬季可享用到鲜美的革胡子鲶成为可能。
本研究以Ⅲ型抗冻蛋白基因为基础,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AFPⅢ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通过PCR、酶切及测序鉴定构建结果。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通过IPTG的诱导使得Ⅲ型抗冻蛋白高效表达,将表达出的融合蛋白纯化后,免疫6-7周龄的小白鼠制备出了鼠抗血清。为后续实验转基因鱼中抗冻蛋白的表达检测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了研究Ⅲ型抗冻蛋白生物学功能,我们通过细菌低温保护实验测定其对大肠杆菌的低温保护效果。利用前期纯化的蛋白以不同的浓度梯度加到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大肠杆菌中,低温处理细菌培养液(-10℃),一段时间后平板计数菌落总数,活细菌个数越多表明存活率越高,抗冻蛋白的低温保护活性越高。得出Ⅲ型抗冻蛋白在一定的浓度下对细菌有很好的保护效果,但是抗冻蛋白的浓度对细菌的保护力不成一致的线性关系。鱼源Ⅲ型抗冻蛋白的浓度50μg/ml抗冻效果达到最好。随着温度的下降,抗冻蛋白对细菌的保护能力与Glycerol对细菌的保护能力的差距逐渐减少,在-80℃时基本可以代替甘油用于保存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