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和谐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ne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自诞生以来,经历刀耕火种的原始时期、农业主导的农业文明、机械化大生产的工业文明到构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类通过经济活动,利用自然资源环境不断满足其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产业革命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推进,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开发与利用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展开,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同时,资源耗损、环境恶化愈演愈烈。文章立足城市群发展,研究资源(Resources)、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ety)、经济(Economic)复合系统(RESE)的和谐状况。首先,采用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在Visual C++6.0环境下,对复合系统和谐状况进行评价。并分别从子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以及整个大系统角度分析其变化趋势。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各子系统和谐程度按时间序列呈现阶梯型递增趋势,各子系统之间则呈现线性增长趋势,整个复合系统和谐度变化近乎直线增长。长株潭城市群复合系统经历了由不和谐—濒临不和谐—勉强和谐—良好和谐四个阶段,整个复合系统和谐发展态势呈现出进步与矛盾并存。研究结果还表明:将实属编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应用于解决复合系统的聚类判别问题,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其对实际问题的近似反馈、综合聚类,对区域发展方向、发展趋势分析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评价的基础上,文章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与径向基神经网络仿真,并在matlab7.0环境下,对长株潭城市群复合系统2009-2013年的和谐度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五年内长株潭城市群复合系统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放缓。从技术层面来讲,将灰色系统与神经网络综合运用于区域发展领域,既有利于复杂系统综合预测过程的简单化,又在精度保障的情况下减少了数据获取与处理的工作量,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最后结合资源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发展现状、复合系统和谐度评价及预测结果提出长株潭城市群和谐复合系统构建的几点建议。在具体发展思路上,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谐发展的大主题,从城市群区域层面上提出统一部署,群体共建,并在产业结构、资源配置、机制体制建设等具体领域推进长株潭城市群融城战略的跨越式发展;从资源环境子系统角度提出积极实施环境整治与修复工程,加大重点流域、重点河段以及重点区域的治理力度;从经济子系统角度出发着重强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区域健全生态产业体系;从社会子系统角度出发建议围绕以人为本,加大公共投入,完善教育、医疗、保险、住房等各项保障体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其他文献
总结血液透析病人的健康教育,认为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采取口头宣教、书面宣传、集中座谈等方法进行血液透析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对其所患疾病有所认识,从而树立战胜疾
对238例冠心病病人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病情观察、饮食、运动、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护理,188例冠心病病人中无症状出院,28例病情好转,19例病情未见好转,3例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将142例分娩42d复诊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55例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哑铃
从三十年代后期最早发表文章以来一直到1994年,拉尔夫.埃里森对美国文学、文化、种族以及身份问题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小说《看不见的人》的发表使其蜚声美国乃至世界文坛。这
研究目的:获取不同体质水平人群心脏功能能力的评价指标,并探讨这些指标评价心血管意外的可行性,为最终建立成年人运动风险评估体系提供一定的思路及科学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
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外力。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发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入,产业转
本文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比较深入的研究了管制员工作负荷的评估和基于管制员工作负荷的容量评估问题。论文首先介绍了管制员工作负荷的定义,提出了管制员工作负荷的分
助学贷款的顺利推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关键是加强助学贷款的风险防范。文章通过对美国、日本和新加坡三国的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的比较和分析,找出了它们的特点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大力推行“1+N”区域化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相结合,勾画出“同向凝聚、同轨运行、同脉相连”的城镇党建“同心圆”。$$以
报纸
<正>近年来,同伴教育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尤其是在预防艾滋病和提高艾滋病病人生活质量方面效果较好[1]。随着医学跨专业交流发展,同伴教育成功运用于慢性病病人的自我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