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阐释垂体腺瘤囊变及液平面形成的MRI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发生机制,分析其与肿瘤病理类型、生物学行为、临床手术特点等之间的关系,提高术前影像评估水平,更好地指导手术,并为患者的临床预后判断、后期治疗等提供指导意义。方法连续收集8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病例,进行术前MRI影像学检查,详细分析垂体腺瘤囊变及液平面形成的影像特征,结合手术情况、病理结果进行研究。①运用Siemens3.0T超导磁共振机,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垂体腺瘤的三维核磁共振平扫+增强扫描,伴肿瘤囊性改变者,加扫SWI(磁敏感成像)序列(轴位); 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轴位);FLAIR(水抑制成像)序列(冠状位)等核磁序列检查。所有MR影像资料由主刀医师、神经外科至少2名医师或研究生、影像科至少1名医师共同进行详细分析,对肿瘤大小、侵袭性、囊性变、有无液平面及液平面的数目采用一致性意见。全组均采用术前1周以内的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及分组。对有多次MRI检查者,以最临近手术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②所有研究对象均由同一名教授进行主刀手术,其中79例经右侧单鼻孔-蝶窦入路,4例行开颅手术。术中观察肿瘤的颜色、质地、血供、纤维丝、有无囊变及囊液性质、肿瘤与周围组织界限及粘连情况、正常垂体组织所在的位置、肿瘤向周边侵袭情况等。判断肿瘤的切除率和脑脊液漏发生情况。③术中活检鞍底硬脑膜,行病理HE染色和突触素(Syn)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组织是否侵犯鞍底硬脑膜,判断肿瘤侵袭性。④术中获取的肿瘤标本行HE染色和泌乳素(PRL)、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Ki-67等指标的免疫组化染色,以及肿瘤微血管的CD34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免疫组化分类,并计算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⑤术后观察尿崩、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后1周、术后4个月分别复查头颅MRI平扫+增强。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作为显著性检验水准。结果①本组83例垂体腺瘤,按术前MRI影像学特征分类,结合手术中所见证实,实质性垂体腺瘤40例,囊变但无液平面形成的垂体腺瘤19例,囊变并伴有液平面形成的垂体腺瘤24例(占43例囊性垂体腺瘤的55.8%),其中单个液平面12例;2个液平面4例;3个及以上液平面8例。无伴液平面的囊变区在MRI影像上多表现为:T1WI低或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而液平面上、下成分的MRI影像特征为:在T2WI上,呈高/低信号19例,高/等信号4例,低/等1例;在T1WI上,仅7例发现液平面,其中T1呈高/等信号4例,高/略高信号2例,略低/等信号1例。同一病例多个液平面的MRI信号特征基本类似。②垂体腺瘤囊变有两种原因:肿瘤缺血坏死、瘤体出血。液平面形成现象,主要是因肿瘤出血后血肿衍化吸收,或肿瘤缺血坏死囊变后,囊腔内继发出血所致。出血可能并非液平面形成的单一因素,垂体腺瘤出血后也并非一定出现液平面。③垂体腺瘤囊变及液平面形成多发生于40~60岁,但无性别差异。肿瘤囊变及液平面形成多见于体积较大,生长迅速、具侵袭性的垂体腺瘤。多个液平面更多见于巨大型垂体腺瘤(直径>4cm),但难以确定肿瘤越大,液平面数目越多。④将83例垂体腺瘤分为实质性、伴囊性变但无液平面、囊变伴有液平面3组,肿瘤血供较丰富者分别为17例(42.5%)、13例(68.4%)、16例(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伴有囊变的垂体腺瘤,肿瘤血供更丰富,与周边结构粘连更严重,尤其是伴有液平面形成的垂体腺瘤。手术中,囊变的垂体腺瘤质地较软,加之囊液的释放,肿瘤切除相对容易,但肿瘤全切除率明显较实质性垂体腺瘤低(P<0.05),囊变无液平面形成组为57.89%(11/19),囊变伴有液平面形成组为45.83%(11/24),而实质性垂体腺瘤为82.5%(33/40)。在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尿崩情况上,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可能与术者娴熟的手法、和谨慎的保护理念有关。⑤按免疫组化结果分类,83例垂体腺瘤中,PRL16例,GH6例,TSH3例, FSH/LH28例,ACTH2例,无功能性垂体腺瘤22例,多激素腺瘤6例。垂体腺瘤囊变及液平面形成主要见于:泌乳素型(PRL)、促性腺皮质激素型(FSH/LH)、无功能型、和多激素型。而生长激素型(GH)6例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ACTH)2例均没有发现囊变。促甲状腺激素型(TSH)3例中,1例发现囊性变,并伴多个液平面形成。⑥实质性垂体瘤的微血管密度(MVD)为:14.67±7.70(n=40),囊变无液平面组、囊变伴有液平面组分别为:13.41±6.90(n=19)、10.63±5.49(n=24),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功能型垂体腺瘤与无功能型垂体腺瘤之间,MVD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垂体腺瘤囊性变多见于泌乳素腺瘤、促性腺激素腺瘤、无功能型腺瘤和多激素型腺瘤。体积较大、生长迅速、具侵袭性的垂体腺瘤容易囊变及形成液平面,但难以确定肿瘤越大,液平面数目越多。②与实质性垂体腺瘤相比,囊变的垂体腺瘤实质部分较软,肿瘤切除相对容易,但肿瘤血供更丰富,肿瘤与周边粘连更明显,尤其囊变伴有液平面形成的垂体腺瘤,粘连更严重,手术时容易少许残留,过分搔刮可能增加脑脊液漏及术后尿崩的风险,肿瘤全切除率较低,可能术后容易复发,术后需动态随诊复查。③垂体腺瘤囊变有两种原因:肿瘤缺血坏死、瘤体出血。而液平面形成现象,是因肿瘤出血后血肿衍化吸收,或肿瘤缺血坏死囊变基础上继发出血所致。术前对垂体腺瘤MRI组织构象的研究,有助于对肿瘤生长方式及行为的判断,有助于手术适应症的把握、手术方案的选择及指导术中具体操作,有助于对临床预后的判断,指导后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