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Hopland)与企业管理学家罗杰·奈杰尔(R·Nigel)提出战略联盟概念后,随即在理论界和实业界掀起了一股“战略联盟”研究热潮。三十余年间,战略联盟理论日趋完善,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能比较系统、科学地分析和解释企业采取战略联盟这一发展经营管理模式的成因,其中比较具代表性的理论有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社会网络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等理论。企业战略联盟财务绩效评价研究是指基于财务指标的视角来分析联盟企业因组建联盟后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现阶段,国内外不少学者先后对战略联盟的定义、类型、特点、动因和风险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其后的战略联盟研究打下了基础。但是,因为战略联盟绩效评价的复杂性,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战略联盟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以及影响战略联盟绩效的因素与绩效之间定性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其研究一直处于混沌的境地。至今,理论家和实践家仍未制定出一套科学和系统的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指标来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然而这正是对战略联盟研究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通过文献回顾与评述、采取理论论证、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阐明有关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企业战略联盟的内涵、分类标准、成因及其绩效的影响因素。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种:客观法、主观法和主客观结合分析法。本文权衡各种分析方法的利弊,遵循联盟绩效评价指标的理论标准,结合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况,选用了客观分析法对战略联盟绩效进行评价研究。分别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这三类财务指标出发,从2006年组建战略联盟的企业中选取了八个上市公司和以战略联盟为主要发展模式的宝钢集团作为样本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1)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后,从短期来看,大部分联盟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所提高,但盈利能力表现不稳定,在长期看来,联盟企业总体盈利能力并不能得到提高,只有少部分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所提高。(2)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后,将迅速提高联盟企业的短期营运能力,具体表现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增加,以及期间费用率的下降,但联盟企业营运能力的良好表现不稳定,起伏较大。从长期来看,企业战略联盟能提高大部分联盟企业的营运能力;不同的财务指标也有不同的表现,应收账款周转率表现最好,期间费用率和存货周转率次之,总资产周转率表现最差。(3)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后,将提高大部分联盟企业的成长能力,主要表现在总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规模的扩大,且总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规模的增长具有持续性;但战略联盟对联盟企业总资产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稍优于营业收入规模,且对于不同类型的联盟,其促进作用也不同,总体上说,纵向战略联盟优于横向战略联盟。依据样本企业联盟的内容、联盟的运行过程和联盟绩效分析,本文认为:联盟伙伴的匹配程度、联盟治理模式的选择、联盟企业家导向的能力和联盟企业文化的融合影响着联盟企业的绩效。鉴于战略联盟绩效的不稳定性,结合本文联盟企业的绩效研究结论,提出采用传统的财务指标来管理战略联盟,实现现代化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并从影响战略联盟绩效因素方面考虑,提出对战略联盟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建议,包括:选择合适的伙伴;缩小联盟企业文化的差异;根据联盟伙伴间的信任程度选择最优的联盟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家导向的能力,迅速化解联盟过程中发生的风险,抓住联盟过程中出现的机遇,维护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和效率性,促进联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战略联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