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在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中位发病年龄70岁,偶可见于儿童及青少年。DLBCL是一类高度侵袭性肿瘤,R-CHOP方案一线诱导治疗可使约70%的患者得到治愈,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在治疗后短期内复发甚至治疗过程中即出现肿瘤进展。因此,从肿瘤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等方面进一步探寻肿瘤发生、发展及耐药的机制,寻找更能反映肿瘤预后的预测指标,为DLBCL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及思路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有研究发现,在多种B细胞肿瘤中有功能活化的MYD88 L265P基因突变,导致下游如NF-κB、JAK-STAT3等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与肿瘤发生、浸润转移、耐药及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分析突变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探讨该基因突变与DLBCL标准治疗方案R-CHOP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四川省肿瘤医院5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存档蜡块,所有入组病例均为CD20+、首诊初治、至少完成3个周期R-CHOP方案化疗的DLBCL。从所收集的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采用半巢式SYBR Green I荧光染料法实时定量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对所提取DNA进行MYD88 L265P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其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R-CHOP方案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确切概率法、Log-rank单因素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结果:从入组的5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样本中,成功检测到16例携带MYD88 L265P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0.19%。16例突变病例中,GCB型DLBCL 5例,ABC型11例,结外受侵12例(其中1例原发睾丸、2例原发甲状腺),另有原发脾脏及纵膈各1例。统计分析显示,MYD88L265P突变与DLBCL患者年龄及是否有结外受侵具有相关性(X2=5.014,4.520;P=0.025,0.033),对于高龄、有结外受侵的DLBCL患者MYD88L265P突变率较高,在性别、B症状、分期、分型、IPI评分、ECOG评分、LDH及Ki-67水平等临床特征方面,突变组与野生组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对DLBCL标准一线R-CHOP方案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与治疗反应具有相关性(X2=4.802,P=0.035),女性对R-CHOP方案一线诱导治疗反应较男性好,而MYD88 L265P突变组与野生组对治疗反应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一线诱导化疗达到CR/PR患者疾病的复发情况,结果提示MYD88 L265P突变与疾病复发亦无统计学关联(P>0.05)。Log-rank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B症状及Ki-67状态与PFS具有相关性(P=0.004,0.030),而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仅B症状与PFS相关(P=0.012)。单因素分析MYD88 L265P基因突变与OS及PFS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对所有入组样本采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53例DLBCL患者中位OS和PFS分别为58.37和31.71月,MYD88 L265P突变组中位OS和PFS分别为40.16和27.84月,野生组中位OS和PFS分别为72和41.33月,但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样本OS及PFS进行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7,0.594)。结论:(1)1、DLBCL患者MYD88 L265P基因突变率高,尤其是高龄、有结外受侵的患者,对于这部分病人的治疗,MYD88及其依赖的信号通路可能是潜在的治疗靶点。(2)MYD88突变与DLBCL对R-CHOP方案治疗反应及一线诱导化疗后疾病进展或复发无统计学相关性,R-CHOP低反应性的DLBCL患者治疗效果差的原因还需更多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来明确。(3)MYD88 L265P突变与DLBCL疾病预后无明显统计学关联,可能与入组病例数少、随访时间短、选择偏倚或其他影响因素有关,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