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bula_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至今仅有30多年的历史。对于资产证券化的优点,比如增强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分离并转移了风险等,无论在理论界还是行业内部早已达成共识。也正因此,资产证券化一经问世,就迅速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得到了广泛发展和应用。   但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与成熟的比如股票、债券等投融资工具来比,还有诸多方面需要研究和完善。自2007年3月以来,一场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并开始在全球蔓延,涉及到了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在内的几乎所有金融机构。这场还在持续的危机让人们一下子清醒的认识到:资产证券化能为金融市场带来诸多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因此,本文在对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后,首先以资产证券化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为分析重点,按照时序顺序对各个阶段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动态分析,确定了风险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其次,资产证券化的成功与否还需要各个利益参与方共同配合,因此本文还对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商业银行、特殊目的机构(SPV)、增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及政府监管部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本文结合“次贷”危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得出了如下结论:   (1)资产证券化刺激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冲动,使得其道德风险问题严重。   (2)资产证券化复杂的资产重组方式和交易结构,使得原始资产权益人和最终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   (3)资产证券化产品过长的债权债务链条,使得危机一旦爆发,就会涉及到众多的参与者,甚至导致系统性风险。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还没进行大规模的应用,目前只是进行了一些试点性的项目。“次贷”危机的爆发也为我国金融业敲响了警钟,在肯定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的前提下,还要对其带来的风险予以足够重视,做到尽早识别并有效控制。因此,研究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并从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保障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大有益处。  
其他文献
关贸总协定以及随后的WTO的出现,以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为目标,大幅地消减了关税等传统贸易壁垒,一国为保护国内产业更多地借助于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等非关税贸易政
由于我国处于转轨经济这一特殊制度环境中,实施资本项目开放的相关法律以及监管制度并不完备,QDII制度是一种在资本管制状态下调节外汇储备,扩大投资渠道,稳定中国经济发展、平衡
金融危机的爆发会给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创伤,因此,金融危机预警研究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而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的选取与检验工作作为金融危机预警问题的基本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