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至今仅有30多年的历史。对于资产证券化的优点,比如增强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分离并转移了风险等,无论在理论界还是行业内部早已达成共识。也正因此,资产证券化一经问世,就迅速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得到了广泛发展和应用。
但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与成熟的比如股票、债券等投融资工具来比,还有诸多方面需要研究和完善。自2007年3月以来,一场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并开始在全球蔓延,涉及到了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在内的几乎所有金融机构。这场还在持续的危机让人们一下子清醒的认识到:资产证券化能为金融市场带来诸多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因此,本文在对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后,首先以资产证券化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为分析重点,按照时序顺序对各个阶段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动态分析,确定了风险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其次,资产证券化的成功与否还需要各个利益参与方共同配合,因此本文还对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商业银行、特殊目的机构(SPV)、增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及政府监管部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本文结合“次贷”危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得出了如下结论:
(1)资产证券化刺激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冲动,使得其道德风险问题严重。
(2)资产证券化复杂的资产重组方式和交易结构,使得原始资产权益人和最终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
(3)资产证券化产品过长的债权债务链条,使得危机一旦爆发,就会涉及到众多的参与者,甚至导致系统性风险。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还没进行大规模的应用,目前只是进行了一些试点性的项目。“次贷”危机的爆发也为我国金融业敲响了警钟,在肯定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的前提下,还要对其带来的风险予以足够重视,做到尽早识别并有效控制。因此,研究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并从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保障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