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多发病,影响10%-15%育龄妇女的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盖因发病机制不清,对策有限。在诸多的发病学说中,Sampson的经血逆流学说是主导理论。但解释不了80-90%的妇女有经血逆流,而只有10-15%形成EM这一现象。近年,郎景和教授总负责的课题组,对在位内膜在EM发病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发现EM在位内膜在粘附、侵袭和血管形成等诸多方面有别于正常内膜,这种差异很可能在于基因表达的差异。据此,提出了EM发病的分子机制假说:“在位内膜决定论”,即EM发病与否取决于患者在位内膜的特性,经血逆流只是实现这一由潜能到发病的桥梁。这是对Sampson学说的重大修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鉴于上述对EM发病机制的新认识,即在位内膜异常是EM发病的最根本原因,又提出了“源头治疗学说”,即通过改变在位内膜的生物学、组织学特征,从而预防和治疗EM。“在位内膜决定论”和“源头治疗学说”是我国对EM研究的巨大贡献,显著提高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地位。但这一学说尚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论证之处,特别是“源头治疗学说”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要完善和推广这些理论,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探索:①EM的药物治疗已有多年历史,但各种药物的疗效均不太高且/或停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如何在“源头决定论”水平解释这种现象,即EM在位内膜细胞对这些药物的反应性是否有别于正常,从而降低了他们的疗效?②“在位内膜决定论”提出的依据之一是EM在位内膜在分泌VEGF、MMPs、RANTES、COX-2等方面的异常。但有学者提出,这些异常只是EM全身性改变在局部的反映,即只是一种结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