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农村中学教师激励机制的建构

被引量 : 19次 | 上传用户:meganlee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领域内的改革也加快了进程。目前我国接受中等以下(含中等)教育的学生人数超过2亿,他们中80%在农村,这就决定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点和关键在农村。而农村的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妨碍了农村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教师管理中,要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职工内在的工作动力,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从而提高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然而,教师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管理者对待教师的态度,即把教师置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传统的教师管理,无论是经验模式还是量化模式,其共有的弊端都是没有把教师视为管理的中心,都存在“重物轻人”或“重事轻人”的现象,因而也就不可能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走出教师管理的困境,根本的出路就在于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导思想,实施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方式。①因此,对农村中学教师的激励,必须在对教师的特征进行分析的前提下,系统地研究中学教师激励问题。我国关于中学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成果并不十分丰富,己有的关于中学教师激励的文章从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致力于实践情况,从人本管理视觉对某县某中学教师作为抽样调查对象,发放自己编制的问卷调查表,取得了第一手详实的资料,了解了影响农村中学教师积极工作的六大激励因素:经济报酬、工作环境、人际关系、晋升培训、领导管理、参与学校管理。并针对不同个性特征的教师进行了比较研究,探寻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教授不同科目教师激励的差异,分析教师的激励因素偏好,确定各激励因素的主次关系,从而提出中学教师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教师激励。同时分析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特点和需要特点,借鉴相关激励理论对中学教师激励的启示,提出了农村中学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并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激发教师潜能的主要输入要素,及对激励机制的影响作深入研究,针对性的进行中学教师激励机制的建构,为本地教师管理和激励向科学化、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论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界定相关概念并对相关教师激励研究的文献作出综述。主要包括第一章的内容。第二部分在相关激励理论的指导下,以某县某中学为研究对象,从以人为本的管理视觉,分析出影响中学教师积极工作的六大激励因素,并从不同个性特征的教师进行比较研究,确定各激励因素的主次关系,从而提出中学教师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教师激励。包括第二、三章的内容。第三部分根据前面的调查分析,针对教师各种激励因素,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激发教师潜能的主要输入要素、及对激励机制的影响作深入研究,针对性的进行农村中学教师激励机制的设计,提出针对农村中学教师激励的各方面的措施。包括第四章的内容。
其他文献
作者结合从事汽车主机厂零部件入厂物流规划工作的经验,对比研究德国大众与日本丰田这两大全球领先汽车企业的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以期待两家公司的经验对中国汽车行业有一定
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学前早期教育对特殊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的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世界各国普遍开始重视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国内的现状是大量的残疾儿童、家庭需要早期
为了提高沥青路面结构大修的经济性能,以沥青路面大修结构厚度、模量为设计参数,路面结构疲劳损坏的弯沉和最大拉应力作为约束条件,同时引入车辙指标,建立了基于响应面法的路
以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为基础,借助区域地层剖面和井资料,实现华北地区南部下古生界的统一对比,建立研究区地层对比格架。总结各地层单元的空间分布规律。借鉴碎屑岩岩性
为了研究湖南腊肉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以传统腊肉为原料,用香肠发酵剂筛选的基本原则进行分离筛选。分离出其中的优势菌,并对其进行生化鉴定,结果表面:湖南传统腊肉
优美宜人的街心小游园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双重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邯郸绿地景观建设的得意之笔——小游园
本文主要研究文物古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整体性保护方法,以及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本文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不同于单座或单组文物建筑,它具有特殊性和
我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处于国际公认的社会矛盾多发期。民众与政府“搞对立”、“讨说法”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近些年来,各种群
异形斜杆拱桥在设计阶段结构参数均为理想值,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以及材料堆积会对主梁及拱肋等产生荷载作用,运营过程中,钢材的弹性模量会受到温度和周围介质的影响及自身因
<正>各国学者对于肩关节疾病诊断方法的探索从未停止,随着对肩关节软组织结构和运动的不断深入研究,渐渐明确了肩关节疾病的损伤机制。此类疾病的发生与肩峰的形态变异以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