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恩运动之独特性述析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ou2245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恩运动”指的是20世纪初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三波全球性的基督教新教运动,以对“圣灵”的片面狂热追求为主要特征。自进入20世纪,灵恩运动的发展势头愈发迅猛,由美国迅速扩展到拉丁美洲、亚洲、非洲地区,其在欧洲的发展虽然不及前几个地区迅速,但在英、法、德、意、俄等主要欧洲国家也都有分布。颇受瞩目的灵恩运动之所以吸引人,与其神学立场、礼拜仪式、教会组织、传播形式以及社会影响等特点是分不开的。本文试图对这些独特之处进行描述,进而对灵恩运动做出客观、合理的分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灵恩运动的相关研究以及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正文共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灵恩运动的神学立场独特性的述析。灵恩运动的主要成员为灵恩派和五旬节派,其注重的并不是在神学理论方面的阐述,而是把信徒的感情和宗教经验放在第一位,同时依靠简单重复基要主义和福音主义来丰富其神学思想。简言之,就是不重视神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而是借助理论之外的“某些东西”。第二部分是对灵恩运动礼拜仪式独特性的述析。灵恩运动虽然没有统一的神学理论体系,但其内部的大小教会组织在礼拜仪式上都有着相似之处,即特别强调信徒个人与圣灵相沟通的体验。在仪式方面特别注重“说方言”、“灵洗”以及“神医神迹”。这些“另类”的追求点使得灵恩运动集会带上了许多怪异的色彩,也是很多人无法认同灵恩运动的关键所在。第三部分是对灵恩运动组织成分独特性的述析。由于没有统一的神学理论体系,参与到灵恩运动中的教会组织形式也各不相同,甚至同一灵恩派教会组织内部也会有很多分支。然而,灵恩运动的信众组成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即社会地位普遍不高,大部分没有政治诉求,随着灵恩运动的发展,其传播手段不断翻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成为运动的一份子。第四部分是对灵恩运动传播形式独特性的述析。灵恩运动自诞生以来,其传播手段就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从早期的布道者宣讲,到后来使用电视媒体,培养出专门从事电视布道的明星,再到兴办娱乐中心,利用摇滚歌星吸引人们参与等等。种种手段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另外,灵恩运动在传播过程中还有明显的本土化倾向,与传播地信仰相结合,又诞生出一批新的灵恩教派。第五部分是对灵恩运动社会影响独特性的述析。从世俗社会方面来说,灵恩运动起源于民众,有一定的“亲民”性,对于社会民生,尤其是慈善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灵恩运动集会中的种种怪异行为(狂喊乱叫、抽搐打滚等)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也有较大的干扰,不明就里者甚至将其视为“邪教”活动,纷纷避之为吉。一些别有用心者也往往利用灵恩运动组织反动团体,给国家安全造成了一定隐患。对于宗教界来说,灵恩运动的“亲民”性使其带动了基督教的传播,为基督教的当代传教活动做出了贡献,还在某些地区促成了“祈祷文化”的出现;然而,灵恩运动刻意、片面追求圣灵行为有悖于基督教正统的三位一体思想,对于应否“说方言”以及如何看待“神医神迹”,基督教内部也有不同观点,导致灵恩派教会与其他基督教会间的分裂。通过对以上五个方面的研究,本文的结语部分总结指出,灵恩运动作为一场新兴的全球性宗教运动,其迅猛的发展态势体现了当今世界的宗教发展的多样化趋势;同时,由其各方面的独特之处也可看出,这场运动也适应了现代及后现代社会的个性追求,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看似“异常”的“正常”产物。
其他文献
言语打断行为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的一种常见的语用现象。经研究发现,言语打断行为并不总是不礼貌的。在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理论框架下,根据言语打断的原因和打断的方式,言语
数字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数字经济在我国也取得蓬勃发展。近日,《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发布
报纸
介绍了新型多用磁场实验(演示)仪的原理特点和功能,并进行了实际测量,结果和理论符合很好,它是一种较好的电磁学实验仪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正> 一、从红娘的头髻说起《粤剧大典》画册内,有一幅折子戏《拷红》的剧照。其中,红娘的头髻装饰,髻型过于高大,头簪及绢花十分奢华。其实,《西厢记》故事里的红娘只是个丫
<正>数学课堂随处充满了问题,对于一道例题,我们教师可启发学生发现并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脑"动"起来,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潜力.下面是笔者对一节复习
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对化探土壤样品中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选用19个土壤成分分析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作为分析试样。实验结果表明,测定标准物质GBW07447、GBW07455、GBW07
从明末出现的文人画论出发,引出此时期园林受山水审美的变化而产生的设计转型问题。通过对历史遗存下来的早期园林的记载,以及对园林形态改变的比对,指出明末是中国园林史上